六八读书 > 大争之时:洪武圣君 > 继续发展,规模壮大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继续发展,规模壮大

小说:大争之时:洪武圣君作者:莫道桑榆晚字数:2552字更新时间 : 2022-07-22 16:21:29
最新网址:www.68read.cc

至正十六年三月初十的这一天,明太祖站在集庆城头,举目远眺。

此刻他的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斗志,因为他明白,从自己站在这个城头上的一刹那起,自己便拥有了,与天下群雄,逐鹿中原的资格。

他现在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寄人篱下,依靠他人势力而生存,只是这乱世之中的一个小小兵官了,他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一方势力,在这天下站住了脚跟,只等风云再起,横扫天下了!

随后,太祖下令依然打着小明王韩林儿龙凤政权的旗号,并且接受小明王的任命,成为了枢密院同佥,独掌元帅府事,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

不过,也有专家考证:在小明王龙凤正权的官员职位里面是排行正二品的。当然了,不管这个官职到底是几品,太祖都至此,正式开启了他的帝王之业!

太祖登临集庆,不久之后便改名为了应天,顾名思义,响应天的号召,替天行道。当然了,这并不是说太祖有什么迷信,只是当时的时代,局限了天下的百姓,如若不举着顺应天命的称号,怕是也长久不了。

虽然每一件事情有无数种选项,无论你如何选择都会有与之相反的消极影响,但是你在一个时期中能够做出的获得最大利益的选择,那你这个抉择便是最好的选择,其带来的那一丁点的消极影响,可以说是忽略不计。

小不忍则乱大谋!

在整顿好了人马之后,太祖再一次开启了下一步征战的计划,他缓缓在地图上指了一个离应天府最近的城池,作为下一次的进攻目标,这座城就是——镇江。

如今天下的局势,对太祖来说,其实还算是十分有利的,首先想让我们把目光看向北方。北方元军的主力被韩林儿刘福通牵制,基本威胁不到在南方的太祖朱元璋。

长江上游又有徐寿辉陈友谅把元军阻截,东南是张士诚,看似他们二者将太祖的势力包围夹击,但是却起到了一个隔离的效果。正如商传老先生所言:“也幸亏这时候有刘福通,韩林儿在江北到河南,山东一带,跟元军作战,元军顾不上江淮一带,元末群雄才得以在你追我打中得到发展。”

太祖站稳了脚,并没有其急于称王称霸,而是继续闷头发展,很快便进一步使自己的根据地得到了扩大。

“于是遣徐达攻镇江,拔之,定定战死。夏六月,邓愈克广德。”

“……耿炳文克长兴……徐达克常州。”“五月,上元、宁国、句容献瑞麦……赵继祖克江阴……常遇春克池州,缪大亨克扬州,张明鉴降。”

时间飞逝,太祖又迎来了一位“大儒”,这位“大儒”可谓是出现的极其及时,他所说的九个字,更是震古烁今,如今去看依然富有极其的价值!这位大人物正是有名的儒士——朱升。

这个时候啊,太祖的军队中,虽然打仗的能人不少;管理后勤的又有像李善长这样的大才。但是读书人数量毕竟还是少的,每当有像朱升这样的大儒前来,太祖必定都会十分重视,经常与他们谈论时事,并虚心请教。

这一次也毫不例外。

朱升来到了太祖朱元璋的帐下,太祖同样对他虚心求教,朱升也缓缓地回答出了他思虑已久的九个大字: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明史.朱升传》)

太祖听到这话眼睛一亮,他深刻的意识到了这句话,是有多么大的含金量!这九个大字,将是他走向统一天下的不二选择!

也正如朱升所言,其后太祖一直就是按照这九个字去做的,而做完这九个字之后,他便已经身披龙袍,成为了天下的共主。

可见这位朱升实属不是一般人,即便是与古人争辉也未为不可。

广积粮这一条我们不得不说一说,这句话的“含金量”了。这一句话直到我们现代还有很多国家没有做到,因为这句话真正的含义他们并不清楚。

到底什么是广积粮,就是靠烧杀抢掠,赢得一系列足够的粮食储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因为广积粮积累的不仅仅只是粮食,放到现在来说,要积累的是一系列国家级别的“底蕴”和“底牌”。

而想要有这些东西,绝对不是靠你对外抢杀掳掠而来,而是要靠自身去获得,并且可以很稳定的,保证这些东西的来源。

太祖从刚一开始的时候,也不太很理解这三个字的含义,因为最初的时候啊,他也和别人一样,靠的大多是强征军粮来得到粮食,但是这种行为实在是不可取,因为根本没法长久维持下去,一旦名声臭了,人心散了,就再也没有资格与天下争雄了。

于是啊,太祖便转变了方略,就是对外去抢,但是很快他发现对外去抢也不行,因为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的

(本章未完,请翻页)

百姓哪一个不是自己的百姓,抢谁的粮食都是不对的。

到最后只能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自己亲自派人去耕田!正所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固定的粮食来源,让老百姓安安心心的种田生活,这样一来可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二来可以使军队自己养活自己,可谓是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在做出这一个决定之后,太祖马上就开始在根据地搞生产,说到搞生产啊,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在日后的龙湾战场上,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做康茂才。

这位康茂才兄弟,原本是带兵打仗的,但是讲句实在话,打的实在是一般!但是自从搞了这个生产活动之后,太祖才发现这家伙组织水利开荒种田,那可是一等一的大高手啊!所谓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太祖很快就利用了他这个长处。

而康茂才兄弟也十分争气,很快的就将粮食生产搞得非常靠谱,短短一年之后啊,就收获了一万五千石粮食!这可是相当大的一笔数目了。

在这之前如果说,太祖有一统天下的宏望,那么可以说他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并没有表达的那么明显,但是在他亲率十万大军攻占下了婺州之时,却已经出现端倪了。

太祖攻占下来了婺州以后,太祖在衙门的门前竖起了两面大旗。

这两面大旗上赫然写着:

“山河因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国初群雄事略》)

我想写完这一句话之后,太祖必然会登上高高的城墙,看向浙东的方向,豪情满怀。

不仅仅因为地盘在稳步的扩张,更因为,一旦自己的势力范围到达了浙东,那浙东的一位有名谋士,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邀请了。

昔日刘备未寻卧龙出山,也曾三顾茅庐,如今想要请这么一位军师出山,自然也得费一番心思。

这位谋士的大名,赫然是能与当年“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相媲美的人,对他的评价更是赞扬有佳,甚至更流传出来了这样的一句话:

“三分天下诸葛亮,天下一统刘伯温。”

但是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站在一个上帝视角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位传的有一些神乎其神的刘基刘伯温先生。

首先啊,刘伯温先生加入到太祖的起义军中已经算是很晚的了,其次在一直到夺得天下的过程之中,这位大名鼎鼎的谋士起到的作用其实并不算是太大。

第一场战役就是在龙湾一战中,即便他不去提那个意见,相信太祖也不可能傻乎乎的真放弃应天,更不会真的放着康茂才这位陈友谅的老友摆在这里好看,而不用他来做局。

这之后,历次战争的指挥权,依然是放在了太祖的手中,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太祖本身就是一个卓越的军政家,他亲自指挥的每一场战役,几乎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失误,这就导致了刘伯温很多时候说的话,都是和他的想法一样,甚至有些时候太祖并没有理会他的意见,也依然全身而退。

当然了,我讲这么多,并不是说刘伯温是一个浪得虚名的人,而是说他起到的作用,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巨大而已,好了,我们言归正传。

话说负责邀请刘伯温先生的,是另外一名才子,这一位才子的名字叫做孙炎。

也是一个当地有名的才子,不过据说长相不咋地,当然了,这并不能阻挡他的才气。此刻的他,拿到了刘基送给他的一把宝剑,低眉沉思许久,对刘伯温的心思便已然了然于胸,但他只是微微一笑,并没有打算去揭穿刘伯温。

他只是把这把宝剑,还给了刘伯温,并且又带去了一首诗,而正是这一首诗,奠定了刘伯温要前去投靠太祖的决心,这首诗的内容如下:

“宝剑出鞘光耿耿,配之可以当一龙。这是阴山太古雪,为谁解此青芙蓉。明珠为宝锦为带,三尺枯蛟出冰海。自从虎革裹干戈,飞入芒砀育光彩。青田刘郎汉诸孙,传家为有此物存。匣中千年睡不醒,白地血染桃花痕。山童神全眼如日,时见蜿蜒走虚室。我逢龙精不敢谈,正气直贯青天寒。还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明诗纪事》)

刘基拿到这一首诗,心中便不由暗暗升起了一种向往之心,像孙炎这样的大才都说太祖朱元璋,是当世的明君,那么应该真相也差不了多少。

于是在元至正二十年暮春三月,刘基便大踏步的来了,而且还是直奔应天面见了太祖。

而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另外三位当时极其有名的读书人,分别是宋濂,叶琛和章溢。

太祖见到他们四个人同时前来,自然也是惊喜的不得了,急忙表态道:“我为天下屈四先生。”(《明史.章溢传》)

(本章未完,请翻页)

所谓福兮祸之所依,也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在长江上游与太祖对立的一个人物来了!而且是带着数万大军来的!

本来太祖与陈友谅,张士诚已然成为了三足鼎立之局势,至少在短时间内几个人是不会发生相互交战的,但是坏就坏在我们的“奇男子”常遇春手中。

说起来我们天下第一先锋常遇春,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而他的那一个癖好,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那就是他十分爱——杀降!

而就是这一个癖好,导致了陈友谅大军来犯!让我们先把时间线驳回到至正十九年。

这是一个不算平凡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的常大将军和老搭档徐达一起在九华山歼敌万余,又生擒了三千敌军。

常大将军看到这三千俘虏,不由自主的两个手不自主的颤抖着,两个眼睛瞪得滚圆,血丝明显。是的,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压制不住了。

徐达一见到他这个模样,便赶紧劝他莫要瞎想,更不要杀降。而我们的常大将军回答的也极其干脆:“此劲旅也,不杀为后患!”

听到这话,徐达就知道自己打也打不过,骂也骂不了,于是就一转头便跑去打了小报告,结果小报告还没有送到太祖那里,常大将军就已经连夜活埋了这三千人。

不过消息传的也很快,陈友谅在几乎同一时间便也收到了这一条消息。陈得知这件事情后,非常愤怒,他从一个小小的卖鱼的起势,为的就是要争一口气,要一个脸面!无论是谁都要对他毕恭毕敬!而此刻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小将军,竟然敢不顾自己的脸面,连夜坑杀自己的三千士兵,这打的不仅仅是他的士兵,更是打的他的脸!

打了败仗,他可以接受,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他自不会过多的计较,但是败了一场仗,活着的士兵还被敌人给活埋,那他就忍不了了!

或许就是因为他这样的一个有些过激的心理,才导致他没有最后走向胜利的殿堂。

陈友谅没有任何预兆的带着徐寿辉和数万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启程了!

大军很快就来到了采石城下,并且以电光火石般的速度,轻而易举便拿下来了采石,并即将向太平发起进攻。而太平也是应天的最后一道屏障,没了这道屏障,恐怕应天的丢失,就将“即日而待”了。

在攻下来的采石之后,陈友谅便直接让人锤杀了徐寿辉,在狂风暴雨中加冕称帝,建立了大汉!然后带着大军直扑应天。

在波澜壮阔的江面之上;在天高云淡的蓝天之下;在高大雄伟的战船之上,陈友谅正高昂着头颅,神色平静的看着远方。

前方的路,在他的眼中并非是诗和远方,而是唾手可得的天下!只要这一战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夺取应天杀了太祖朱元璋,那他就可以马上继续向东南发起进攻,占领姑苏,杀死张士诚,完成宏图霸业,最后清理元军,创立帝国。

此刻陈友谅的胸中必然是豪情万丈,既有刚刚加冕为帝的欢喜,又有对自己无敌舰队的自信,因为这一战他是势在必得。

论带兵打仗,那陈友谅可谓是一流,如果要打一个比方的话,那他带兵打仗的指挥艺术就像是当年骑着高头骏马,举手投足之间,尽显王者风范的秦王李世民!他们一样的自信,一样的年少有成,不过有一点不一样,那就是一个听劝一个不听劝。

但这并不妨碍陈友谅在战略指挥上的卓越天分,这一次的进攻,和他以往的指挥一样。如暴风疾雨一般迅速,没有任何的前兆,也没有任何的计划。

正是凭借着这种高超的指挥艺术,才使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因为很多时候的指挥都是随性而起,随缘而起的,敌人想要得到情报那简直是太难了,因为就连陈友谅本人都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起进攻,敌人又如何能够得到消息呢?

既然讲到这里了,我们就不得不再把天下的局势,细细的剖析一番,准确的来说,是不得不把各路起义军的首领,剖析一番。

首先先来看陈友谅吧,如果放到隋末时期,那他必然就是李世民那一级别的,一样的骁勇善战,一样的是个用兵才子。

其次是张士诚,虽然比不了陈友谅,但可以和隋末时期的王世充相比,同样是可以雄踞一方的人,但注定没有长远的目光。

刘福通嘛,则是和当年造反起义的李密一样,早晚免不了失败。

而太祖,则是可以和另外两位圣君(秦始皇和隋文帝)并列的人,是五六百年才能遇得一位的盛君,不用多说,就看看每一个愿意为他出生入死的士卒便能明白。

欲成大事者,都莫要忘记这样的一句话: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举物而暗,无务博闻。”(《墨子.修身》)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