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应局之策
朱桂说完,方世儒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他方家为何能在这几十年的战乱年间还能稳坐大同府第一世家的头把交椅?
就是因为这些年方家把持了大量的土地,从百姓身上榨取了大量的财富。
没想到这位小王爷竟然想要对方家的土地下手。
方世儒是真的害怕了。
“代王殿下,这恐怕有些不妥吧?方家一直遵纪守法,税款也从不拖欠……”
“好了,就这么说定了,今年的农业税,方家不用交了。”
朱桂让刘亭舫拿来文房四宝,亲自写下一份文书。
“签字吧。”
“可是……”
方世儒犹如吃了苍蝇一样,有苦难言。
“哦,对了,小刘啊,去把二十万两的银票拿过来。”
刘亭舫虽然有些无法理解,但还是照做了。
方世儒叹了一口气,只能签下自己的名字。
他心中的想法是,现在忍一时,等代王不在了,他现在失去的一切自然可以拿回来。
等他接过银票,便一脸怒容的带人离开了。
这一次倒不是朱桂专门为方世儒做的局,只能说他是恰好撞到枪口上了。
朱桂在来到大同府以后,就已经整理了一份当地地主豪强的势力和产业清单。
所以这虽然是他和方世儒第一次见面,但是对方手中的那些良田他可是‘觊觎’已久。
今天不过是正好找到了机会。
“王爷,咱们要那么多土地有什么用啊。”
刘亭舫有些不解的问道。
“当然是种了,路迟早会修完的,来人,去请张郡守。”
朱桂想到了什么,马上下达了命令。
一炷香之后,张茂风尘仆仆的赶来了大同钱庄。
“见过王爷,不知道召见属下有何要事?”
“没有要事就不能找你了吗?来人,看茶。”
朱桂一招手,马上有人端来茶盏。
张茂本来还有些无奈,但是问道茶叶的香气以后,顿时来了精神。
“张郡守好眼力,这可是产自福建的铁观音,平时都是作为贡茶的,今天就便宜你了。”
朱桂笑着说道。
“谢王爷。”张茂脸色缓和了不少。
“其实这次叫你来,是让你把大同府内的所有农户的户籍都送到代王府上。”
朱桂淡淡的说道。
“户籍?不知道代王要户籍做什么?”
张茂喝着茶,脸上疑惑不减的问道。
“本王刚‘买’下了方家的万亩良田,想要找一些无田可种的农户打理一下,当然,优先那些家里出丁口的家庭。”
张茂闻言,一口茶水差点喷出来。
‘买下方家的万亩良田’?这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的信息。
怎么买下的?方家是什么态度?用什么买的?
这么重大的事,他这个郡守竟然都不知道。
他可是知道那方世儒不是个好相与的人物,是不是要提醒一下代王?
张茂放下茶杯道:“户籍一事,下官马上差人去办,不过那方家盘踞此地多年,多有势力,王爷切忌逼得太紧,免生事端。”
朱桂有些惊讶的看了张茂一眼,点头说道:“这些本王自然懂得,只不过‘豪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本王不想在我的属地上,还有这种事发生。”
张茂张了张嘴,不过这次什么话也没有说。
他打从心里还是对这位小王爷的魄力非常佩服的。
……
方世儒回到方家之后越想越气,而随着代王府的人来接收地产,他直接把半个书房的藏品都给摔了。
“朱桂那小子,仗着自己的血脉,真不把老夫放在眼中了。不行,绝不能就这样算了,好,你不是喜欢买地吗?我就让你买到爽,来人。”
方世儒现在已经控制了大同府内的各大中小豪族,所以他这次打算联合各家好好斗一斗这位小王爷,让他知道自己也不是好惹的。
于是,大同钱庄成立的第四天,这次又来了一伙人,声势更是超过了昨天。
朱桂得到消息,知道这些都是和方家一样的当地世家豪族,马上就明白了他们想要干什么。
大同钱庄内。
刘亭舫被一众人围的晕头转向。
“刘掌柜的,我要借钱,我孙家以有三千亩良田做抵押,要借五万两。”
“我白家有良田两千亩,要抵押借四万两。”
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一眼望去,竟然有十多人之多。
如果全部按照他们的要求进行抵押借款,那最少还要五十万两。
可是这些天借出的钱要比存进来的钱多得多,更不要说昨天那一笔二十万两的款项了。
现在钱庄的余额已不足三十万两,根本无法满足这么多人。
但要真的拒绝了这些人,恐怕不仅大同钱庄的声誉会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影响到代王的形象。
就在刘亭舫陷入两难境地之时,朱桂及时赶到。
这就是朱桂选择把钱庄放在代王府旁边的原因,就是为了防止有人来捣乱。
只是没想到事情发生的这么快。
这些人见到代王,气势有所收敛,不过也没有一个人离开。
他们身后有人撑腰(裹挟),再加上这次也是按照规矩办事,没理由害怕对方的身份。
“他们都是来借钱的?”朱桂扫视了一眼现场,向刘亭舫问道。
“是的,王爷,而且都是用土地质押,借的数目也都不小。”
他的脸上就差写着‘没钱’了。
朱桂点了点头,然后对众人说道:“各位都是大同府内的豪族世家了,大家能来捧场,本王甚是高兴,所以为了表达本王的谢意,我特以为大家准备了一个赚钱的路子。”
赚钱的路子?他们可都是来借钱的,这代王是什么意思?
众人面面相觑,有些疑惑,只不过摄于对方的身份,没人敢开口。
朱桂继续说道:“大家应该知道代王府示意贩盐起家的,而且现在由大同商会向其他州郡输送包括精盐在内的其他商品。”
“所以大家只要把从大同钱庄借来的钱,转借给大同商会,本王可以保证,在很短的十年内就可以有可观的回报。”
“这……”
在场的众人包括刘亭舫在内,都有些傻眼,从大同钱庄这里借钱再借给大同商会?这不等于代王从左边的兜里掏钱又揣进了右边的口袋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