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一直以为咱想杀你
这时,奉天殿外。
一个穿粗衣麻布儒裳的儒生,未穿绯袍,却行走在御阶之上,禁卫们知道是刘伯温来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史载,刘伯温是朱元璋的智囊,看得准,看得远,要说刘伯温对朱元璋最关键的一次提点,是陈友谅攻陷太平时,势力如日中天。
如果没有人遏制势头,陈友谅会连战连胜,越来越多人投靠,实力会变得更加庞大,有人建议朱元璋投降,有人建议逃去钟山,朱元璋自己也拿不定主意。
这时一直低调的刘伯温站出来,他瞪着众人大喝,成就王图霸业在此一举!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了!
改变历史的往往是一些看起来不经意的举动,它们令历史走向发生截然不同的转变,朱元璋听取了刘伯温建议,杀逃兵,振军心,打败陈友谅奠定关键一战。
后来人评价,刘伯温的功劳应当不比李善长低。
可朱元璋分封功臣时,却只封了李善长最高的国公,却只封了刘伯温低等的伯爵,俸禄仅仅二百四十石。
这时,刘伯温迈着沉重的脚步,进殿后站在中央:“草民刘基,叩见陛下。”
“刘伯温,你可知咱斩高启的用意?”朱元璋冷着脸,疏奏被当成惊堂木,啪地一声响险些震塌金顶,毫不掩饰胸中的怒意。
“知道。”
“你知道,你知道还让人怂恿齐王!你知道咱不会杀自己儿子,算计咱,好啊,竟敢算计当今皇帝。”
“你也当过御史中丞,给自己定一条罪名吧。”
“死罪。”
刘伯温脸色始终平静,仿佛他早就预料到了一般,缓缓低头。
进宫前,他交代了后事,让妻儿永远不能踏足京城,也不必为自己操办丧事,他了解朱元璋,就像朱元璋了解他一样。
正当刘伯温以为要被处死时,胳膊突然被人抓住,扶了起来,朱元璋冷冷道:“你啊,一直以为咱想杀你,咱朱元璋在你刘基心里,就如此不堪?”
刘伯温目光一滞。
朱元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咱杀谁,也不会杀你,把心放回肚子里去吧。”
“陛下?”
“咱今日发现,齐王那小子有些意思,伯温啊,你可知道……”朱元璋一直琢磨朱榑的话,因为不是原话,难以追寻道理的出处。
刘伯温想了想,道:“圣人说为政以德,如众星拱之,齐王说的大概就是礼仪道德吧,若是事事以律法规定,难免过于严苛,律法之外的事,可以用礼仪道德来束缚,这的确是治理天下的手段。”
“你跟齐王说的?”
嗅到了什么,刘伯温又要躬身,朱元璋却扶住他:“咱知道了,走吧。”
刘伯温走出大殿,不难猜出事情的来龙去脉,朱元璋宣他进宫只是为了问一句话,若是知道,齐王平时的作为,再对比他说出的这番话,的确令人刮目以待。
朱元璋想任用教导楚王的人,可是是谁教导他的?侍讲学士不敢妄论治国之策,不是不能,而是不敢。
齐王悟出来的?
刘伯温看见一人朝这边走来,认出是齐王朱榑,就站在原地等了等,按照规矩行礼,却是一言不发。
朱榑早就见过刘伯温了,他身穿青色儒袍,甚至有些潦倒,眼神一如既往的宛若清澈的水潭,加上刘伯温是个相貌堂堂的老帅哥,就算落魄气质也与寻常的老儒生不同。
“你想让刘伯温当你的老师?”
朱元璋脸色微沉,刘伯温精通权谋之道,是个不可不扣的人才,不放他回青田,是担忧刘伯温辅佐别人祸害太平盛世。
以朱元璋的猜疑,若朱榑不是自己的子嗣,朱元璋恐怕要往更深一处想了。
“太子有宋学士专门教导,我也想要一个师傅。”
朱榑眼神期待。
朱元璋凝视着朱榑,推开疏奏,不动声色地站起来。
历史上,朱元璋或许不是好皇帝,但是绝对个好父亲,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认为朱标性格儒弱,意图造反,还没起兵就被朱元璋发现了,换成别人,绝无生还的可能。
但朱元璋,连他们的爵位都没有废除。
十三子代王朱桂,建立功勋后变得十分骄纵自满,他游玩街市时,把斧头藏在袖口里杀了人,朱元璋最痛恨有人欺压百姓,凌迟也绰绰有余,但只是训斥代王朱桂一顿。
朱元璋太重视亲情了,归根结底,是他幼年的生活,战乱纷争,无休止的杀伐,是一个充满饥饿、寒冷、肮脏、杀戮的年代,但他的父母和大哥未驱赶他离开家,正是因为这种环境的衬托,让朱元璋感觉亲情弥足珍贵。
除了血缘。
还有一个原因,朱元璋从过往的带兵生涯中,悟出一个道理,攻无不克的将领一定要有匪气,常遇春、徐达、汤河、冯胜和邓愈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人。
今后诸王是要守边的。
朱元璋原本对这个的儿子颇为失望,可回想朱榑今日的行为,突然有了一丝期待。
他并没有急于拒绝。
朱元璋对待刘伯温的态度,很特殊,既不愿意让他归养,又不杀掉这样的人才,但前提是,刘伯温一定要在他的眼皮底下。
“这样吧,你若折服了咱,咱就让刘伯温给你讲经文。”
“那我给父皇背一首诗……”
朱榑满脸认真,看向朱元璋,只见朱元璋摇摇头,显然他对这个结果不满意,脸色变得更加认真。
“七日之后,是诸王大试,咱把它改成明日,你若是能在大试中夺得第一位,爹就给你一道旨意。”
朱榑懵了下,父皇显然是不想给他下圣旨啊。
大试,是大本堂针对诸王的考试。
为了检查诸王的学问,朱元璋每过一段时间会命侍讲给诸王出题,本来只是小小的考查,但朱元璋非常重视,导致大本堂的侍讲们不敢怠慢,故称大试。
大试分为武试和文试。
藩王以武试为重。
诸王的技勇中,朱棣属于第一流,将来大明边塞的九王中,朱棣也最骁勇,朱榑虽然也是边塞九王之一,却是凑数的那种,兄弟中比他优秀的,实在太多了。
齐王朱榑打了胜仗就会骄傲,且边陲强大的敌人,都被朱棣、朱棡和蓝玉消灭了,朱榑并未真正意义上打过大规模的战役。
封在内陆的藩王,未必就不会打仗,朱榑的六哥朱桢,封在武昌,是为了形成拱卫京城的最后一道防线。
只是,连续的削藩行为让藩王们太失望了,朱棣清君侧时,连最忠诚的楚王朱桢,都没出兵帮助朱允炆。
藩王若肯出兵,历史,或许会是另一个走向。
短暂的灰心后,朱榑突然说道:“我现在,虽然还打不过二哥和三哥,但我若是拿下第一位,父皇口含天宪,要遵守自己的承诺。”
朱元璋没有夸赞他,也没有嘲讽他,只是点点头表示答应了。
就这样,朱榑从奉天殿退了出来,他很清楚,自己虽然体格也很魁梧,可比起年长几岁的兄长们还差一些。
不过,他的兄长中,有一个人不输给朱棣。
刘九追在朱榑后面,小声道:“殿下,先换身衣裳吧,达妃娘娘命人送来一身新织的常服,您…您去哪儿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