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初逢敌手
完颜娄室越战越心惊,南人居然有如此勇士、能敌自己与宗翰联手而不处下风?
他鸷勇果毅,谙于兵略,少年从军,廿一岁便代父成为女真七水部长。
后辽乾统二年,萧海里举兵叛辽,逃入女真部的所辖之地,派人见女真大头领完颜盈歌,说要与女真合兵抗辽。盈歌认为,当时不具备抗辽条件,怕因接纳萧海里而引火烧身,便决定助辽消灭萧海里。为慎重起见,盈歌命娄室探查虚实。娄室带尖兵,很快接近萧海里军驻地,完全掌握了叛军的部署情况。盈歌根据娄室的报告,决定全线出击。完颜娄室率其所部,一马当先,冲入敌营,忽然一字排开,劲箭对准萧海里齐发,萧海里中箭落于马下。阿骨打驰马上前,俯身一刀,即砍萧海里人头于马下,萧海里军顿时烟消瓦解。盈歌盛赞娄室察敌之智,助战之功,特赏给他铠甲、战马等。
当高丽出兵侵占辽之曷懒甸,并筑九域威胁女真人时,娄室奉命与原王一起反击。娄室见久攻不克,就对原王说:“我们应阻遏敌之外援而歼灭之,并断绝他的粮道,城可不攻自下。”原王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攻克了高丽所占的五座城堡,其它四城之敌,也不敢再侵扰女真边境了。
随斡带讨伐叛军时,其城一时难下。娄室就率军绕到城的东南角,乘敌人不备,第一个登上城头。挥巨斧砍楼柱时,飞来一箭,娄室急避之,箭中其手,穿透斧柄,钉于柱上。娄室以左手拔箭,血溅城堞,但他仍然攻城不已,其勇夺魂慑魄,叛军见之而怯,娄室勇往直前,立斩数人。随他登城的士众奋力拼杀,此城遂破。斡带亲自查看他的箭伤,称他“勇冠三军,功居其最。”
击败萧里海、高丽士兵,完颜娄室名震辽东地区,随后完颜娄室继续奋勇拼杀,为阿骨打统一女真立下赫赫战功。前年,完颜娄室仔细分析辽国局势,与完颜宗翰一起,力劝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雄图霸业。
阿骨打起兵后,首先攻取江州,完颜娄室身先士卒,冒着箭雨冲杀,率先登上城墙,杀敌数百,攻克州城。阿骨打册封完颜娄室为千夫长,成为女真的“猛安”。
江州之战后,完颜娄室、完颜银术可为前锋,女真骑兵连夜奔袭位于出河店的辽军大营。抵达江边时,完颜娄室率领骑兵踏着冰河前进。漆黑夜晚,女真骑兵如同天降,辽军猝不及防,纷纷溃逃。完颜娄室乘胜追击,又击败前来增援的奚族士兵三千余人。
几场大战下来,娄室大放异彩,军事能力彰显无疑,在军中声望只在阿骨打之下,便是宗翰、宗望亦有不如。
他不仅精于谋略、可指挥千军万马作战,且自身武艺高强,每战必冲锋陷阵、身先士卒,数战下来杀敌无算,实乃大金第一军神也。
但那位南朝汉子眼见着不怎么强壮,但拳架却沉的很,一板一眼的毫无花架子,只一拳接一拳地递出。都说拳怕少壮,可他完颜娄室与完颜宗翰都正当青壮,被认为是大金军中前二,联手共斗也占不了丝毫便宜?!这,不是说大定崇文厌武的吗?怎么随随便便就遇上了如此难缠的对手?或者,正如阿骨打所言“南人藏龙卧虎万万不可小觑”?
他越战越心惊,完颜希尹更是心里叫苦不迭。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足智多谋,随完颜阿骨打征战,屡次立功。但他的武力值在军中却是排不上号的,以缜密多智著称。
其通晓本族祖先之法度,女真人称其“萨满”,以为通神人的智者。女真族无文字,赋敛调发,刻箭为号,与邻国往来文书皆用契丹字。随着大金建国,影响力日深,迫切需要符合女真语言的文字,于是完颜阿骨打命完颜希尹创造女真字。
他极崇尚汉文化,对中原常定王朝也很是亲近,甚至是极羡慕崇拜的。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历朝历代都面临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中原文化时刻遭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在秦汉时期,北方有匈奴部落,经常南下进攻中央王朝,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五胡乱华,到了昌楚时期北方的突厥,室韦,党项,回鹘都纷纷崛起,到了大定,北方又出现契丹,女真,蒙古等部落。
这些游牧民族时刻威胁中原王朝的统治,但这也是两种文明之间的一种碰撞,胡人逐水草而居,天性喜欢杀戮,他们没有办法制造精美的物品,生活非常困苦,在这种条件下,让他们养成了骑马射箭的本事,中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不轻易发动战争,在强盛的时候还能对游牧民族造成压倒性优势,一旦失去军事优势,那么北方游牧民族将会蜂拥而至。
不管是先期的大辽,还是后期的大燕和后辽,都实行两种制度,一方面对境内的汉人实行儒家文化,另一方面对契丹的游牧民族实行游牧统治,不会轻易和中原王朝开战,和大定签订了檀渊之盟,双方百多年来没有发生战争。
契丹人最懂得的一点就是审时度势,他们自认为没有做中原霸主的实力,所以便想和大定协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大定的天子继续做中原霸主的美梦,而必须要按时定量的为大辽(燕)提供充足的物资和财物。
契丹人在占领燕云十六州后获得大量汉族人口,而作为游牧民族的契丹统治者并不知道怎么治理这些会种地会打铁的人,很明显,他们不适应和自己一样骑马放牧的生活。而契丹人和以往的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深知汉化是进步的最好办法,但是汉化的反作用也会使自己逐渐失去积极进取的性格。所以要把握好契丹文化和汉文化之间的关系,减缓汉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澶渊之盟”的签署者把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翻译成契丹文,召集大臣们阅读。燕(辽)人们也高度尊重王安石的作品。随着中原诗歌在燕(辽)国的广泛流传,辽人的作诗水平也节节提高,诗意内涵逐渐深刻。对章更加公正,用词也更考究。
北方政权统治者非常喜欢中国文学,从皇帝到后妃,有很多人会写诗,擅长写赋。辽兴宗经常饮酒、写诗,还专门召集定使节一起钓鱼、写诗。辽把诗歌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每次打猎后,他们都会为他们的大臣举行盛大的宴会吟诗高歌来庆祝。
在定辽(燕)两国一百多年互相串亲戚时光里,杀气十足的燕国人终于与大定打起了另一场奇怪“战争”定燕笔会,就是斗诗词。平日多热乎的定燕摩擦也在所难免,战争的危机时有发生。可撕破脸的责任两家谁都担不起。这种经常写诗反对学习和学习的笔会,对两个国家来说,是除了刀兵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大定的官员们经常首先采取行动,最常见的行动之一是用契丹语写诗,以拉近与北燕的距离。曾三次出使契丹的苏辙,深受大燕皇帝的喜爱,并亲自举杯祝酒;第二次拜访时,皇帝离他更近了,好像他遇到了一个老朋友。
西宁汉化则很有特色,在学习了汉族先进文明后,还能形成本民族自己的特色,比如创立西宁文字。李元昊创造了西宁文字后,使得西宁有了自己的文化系统。
他主动脱下汉人的绫罗绸缎,换上党项先人的皮毛服饰;抛弃了汉人宽衣博袖,换上了传统的窄袖紧衣。他随即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改变服饰,恢复党项旧俗。对于文官、武将的服饰,也进行重新规定,穿什么衣服、带什么帽子、配什么装饰,都规定的特别细致。具体服色上,贵族、官员是紫色,百姓只能青色、绿色,高低贵贱、一目了然。
他之所以这么做,还源于其内心深处,对汉文明的敌视,但何尝不是对汉文明的恐惧呢?
女真人当然亦如是,甚至更为向往崇尚中原汉文化,自完颜阿骨打以下皆然。
完颜希尹算是部落中的“文化人”,乃是文化精英,是高级知识分子,给自己的定位并非是立下多辉煌的战功,而是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军师”,日后成为南朝宰相或者内阁辅臣那样的人物。此次南来,他便是抱着学习观摩心态的。
是以,当他看到己方与几个南人战成一团时不由傻了眼,说好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南人也一言不合就开打?
或许,可能是兀术又惹事了,他年少轻狂,很没少做任性的事,但这是大定汴京城哪……
希尹心下苦涩不已,却不好袖手旁观,眼见着己方似落了下风,只好下场助拳。
但他却叫一个胖子拦了下来。那胖子看上去圆滚滚的,动起手来却似泥鳅般滑不溜手,转来转去的就是不硬碰硬,一味的游斗,让他有劲无处使,徒呼奈何。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