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读书 > 鼎定河山 > 第一百零三章 书山有路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一百零三章 书山有路

小说:鼎定河山作者:品涩居士字数:1640字更新时间 : 2022-10-14 06:55:29
最新网址:www.68read.cc

崇宁四年六月廿三,经过长达两个月的争执定策、筹措动员,大定“五路伐宁”开始。

常佶亲自主持这场灭国之战,他压上的筹码,不仅仅是军队的数量,还几乎包括了短时间内能凑齐的所有家底。但是五路大军西征,不是一个统帅,而是三个主帅,童贯、王中正、高遵裕,两个太监,一个外戚,王中正节制种师道,高遵裕节制刘昌祚,而军中宿将种师道、刘昌祚竟然没有自主权。

主攻在中央,旁侧要最先启动,把西夏军的主力吸引过去。时间到了七月下旬,童贯出熙河,绕过兰州,向西市新城挺进。童贯部遇到了两万西宁骑兵,熙河兵团摆出了李靖的六出血花阵,在西市新城外,西宁军大败,被斩首两千余级,夺马五百匹。在夺取兰州城后,童贯停了下来,把八、九支西夏军队吸引了过来。

其实西宁这边得到消息后,面对亡国之危,也迅速制定了应对之策,把西宁军分为三大军,第一军为主力,正面刚定军,第二军负责配合第一军在侧翼突袭定军,第三军负责绕后其扰定军的后勤补给。

但西宁军简直不敢想象,定军的威力太猛了。打的他们毫无招架之力。一直在节节败退,这帮西宁军败退到一条山谷大间边上,跑到大涧对岸的时候,童贯这边不敢贸然进攻,于是就拉弓放箭,西宁军也不甘示弱。一时间两军箭矢满天飞。但是定军的箭靶好像带着瞄准器一样,一一射一个准,西宁军被射得慌忙逃窜,童贯的熙河军也就这样顺利的打进了兰州。随后便在兰州重新筑城,重整旗鼓后,开始往西夏腹地深入。“不须拒之,但坚壁清野,纵其深入,聚劲兵于灵、夏而遣轻骑抄绝其馈运,大兵无食,可不战而困也。

另外,西宁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不留粮食,凭借骑兵骚扰后勤,以求最后不战而胜。实际情况,也正如西宁预料的一样。定军一开始攻城拔寨,摧枯拉朽,西宁基本没什么抵抗。不过,随着战局的深入,情况开始发生了变化。

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不过,一直到八月初,态势都在向着大定设想的方向发展,似乎,真能降服西宁?!

但对于冯过而言,前线战事只见诸于纸面,并无亲身经历,实在无法感同身受。况且,他内心是不看好此次五路伐宁的。更为重要的是,乡试在即,绝不可分心,因小失大。

当然,对于莘莘学子,乡试方是第一要事,是龙是蛇且看今朝。

冯过属于“散养”的。讲真,他丝毫没有察觉到紧迫感,与寻常无异,该做什么仍旧做什么。这是天赋啊,旁人羡慕不来,也学不来。咳,开挂的人生就这么豪横。

七月中旬,岁试结束。考试成绩被分为六等,其中第一等、第二等和第三等的前三名获取参加乡试资格。后三等非但没有了考试资格,而且第四等还要接受挞责;五等的要降级;第六等的最惨,被剥夺了生员资格。

信州府学三百一十七名秀才通过岁试的有三十五名,百分之十一的份额,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八月初一,三十五位承载着家族兴旺和本地荣誉的秀才们在家人的殷殷期待和知府苏大人的敦敦教诲中奔赴省城参加今科秋闱。

御笔封题墨未乾,君恩重许拜金銮。

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考期亦在八月。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试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四、五名称为经魁,第六名称为亚魁。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试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两京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初六日考官们入闱,先举行入帘上马宴,凡内外帘官都要赴宴。宴毕,内帘官进入后堂内帘之处所,监试官封门,内外帘官不相往来,内帘官除批阅试卷外不能与闻他事。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即初八,十一日、十四日进场,考试后一日出场。

想不到啊,我冯某人又参加高考了。冯过很是有几分唏嘘,千军万马抢过独木桥啊,难免有溺水者,那个时空便有承受不了高考失利而崩溃自杀的,这个时空更甚。

心有所感,他忍不住在《信江杂志报》发了一篇节选文章,又通过冯氏名下的“吉阳书局”印了一本书,士林轰动,洛阳纸贵。

文章叫《范进中举》,书叫《儒林外史》。

前文节选于后者,首刊于报章,篇幅恰到好处。

文章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在作品中,始终没有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文中人物、社会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细节处描写生动逼真,极具讽刺性。

文章见诸报端后,开初只在小范围之内讨论。毕竟,此文太过尖锐,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极其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其实,这样的文章在乡试年尤能引发共鸣,但也正因太过真实而触及敏感话题。都说读书人清直敢言,实际上有几个敢冲锋陷阵的,枪打出头鸟呢,难道还真“奉旨填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不过,当周伯通阅罢文章叹赞不已后,读书人仿佛瞬间找到了组织,提学大人都发声了,岂不是代表官方盖章认证?那还有啥可顾忌的?兄弟们并肩子上啊……nonono,这种有可能惹是非事还是让我一个人承认担吧,针砭时弊,敲响警钟,唤醒世人,虽千万人吾往矣,谁也别拦我,谁拦跟谁急。诶,不得不说,文人的笔的确能够生花,至于说文人有风骨不出风头真名士之类,你敢信?

什么叫洛阳纸贵?什么叫轰功士林?且看《儒林外史》引发文化风暴。

千百年来,世间苦读书久矣。别问为什么,问就是读书是成功的捷径但又是最难行的羊肠小道世间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偏生能藉此出人头地的少之又少。悬梁刺股锥焚膏继晷,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其中艰辛实难笔墨能够形容,但真正能成功的有几人?君不见院试那白发苍苍颤颤巍巍的老童生为求一秀才功名“活到老学到老”么,苦读数十年,只不过是执念支撑,又何来乐趣可言?

诗书传家,书香门第,只是象牙塔尖的一小撮。科举选官之前,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所谓“上品无寒士,下品无氏族”,“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途)之昆弟也。”寒门子弟要想出人头地,跻身上流社会,其难度比起蜀道之难,有过之而无不及。何以?便因书籍只在士族。

昌以前,教育资源相对更为分散,名儒大家不见得都在庙堂里,而是散于乡野。所以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碰上了鬼谷子,张良碰到了黄石公,一般人没有这个运气。

而纸这般好东西一经出现,便被门阀士族、皇亲国戚所垄断,普通旁人根本无法使用。要知道,造纸术在当时并未普及,技术也不够先进,无法大规模生产纸张,而纸张作为当时书写最为流畅,轻简方便的书写工具,更是价格高昂。就算是有钱的商人士绅,家中也不会有太多的纸张。

更何况,关于文书载体的具体规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纸取代简牍等其他载体之后有了重大变革。纸制的公文不仅在携带和书写上远远便捷于前代的公文,更是在保存使用方面深深影响了其他文书的处理制度。由此,普通人家连基本的书写工具都无法拥有,如何比得上贵族士绅呢?说到学习,自然是从一点一滴开始慢慢积累的,而那些寒门子弟,从一开始就输了。

私学的兴起,使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封建基本伦理道德规范得以继承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和进步,继承和发展古代传统文化,在为社会培养各式人才等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但其的弊端却毁了一代又一代的寒门子弟。私学多是有家族士绅为家中子弟教育学习而开办的,其中的先生是由士绅花钱去请的文人,用以自家及好友家子弟来学习的。

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些寒门子弟连基本的文化储备都没有,终日在压迫下生活,就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保障,何来的银钱去请先生呢?

读书,非止在那时是奢望,便是在此时又有多少底层家庭能够供养?

科举,只不过是有钱人(至少是衣食无忧的人家)玩的游戏罢了。

而想通过科举选官,更是万中无一的不归路,正所谓是:读书难,难读书,书难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