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9 新活
玻璃项目移往灵山岛乃是扩大规模正式生产,坩埚冶炼转去灵山岛也是一样道理。在京城王府建造许多反射炉搞坩埚冶炼不可能,放京城可以也不必要,因为使用乃是在灵山岛。
那里将造枪造炮造刀造盔甲,还将研制各类机械之类,另包括此时已经获得高中低碳钢冶炼的基础配方与工艺,那些钢也是开采岩石等所需要的工具钢,比千锤百炼制造成本低许多。
或者说为什么不上马高炉平炉?很简单灵山岛太小,又没有铁矿石、煤的产出、污染又大,所以明年常洵打算在莱州或马鞍山建造钢铁基地,这时早已派人考察两地。
而且钢铁基地常洵虽二十年计划百万吨以上,可后年可产出一万吨已经不容易。再则平炉可以炼钢也是普通碳钢,如弹簧钢、高碳钢、工具钢、高锰钢、铬钼钨镍之类冶炼及合金钢等还要坩埚生产才可能。
玻璃、火药、火枪、冶炼等项目搬去灵山岛都有成熟技术及生产工艺,棉纺、毛纺、棉布(包括帆布)之类项目在京城只有小规模试验,取得的成绩也是有限。
比如棉纺方面穿越小说常提到珍妮纺织机,可以一个人纺八支纱比传统生产力高了八倍,但事情并非是那么容易,转动八支纱筒确实简单,常洵不必动脑筋就可以设计出来。
可是纺纱乃是人坐摇车一侧一手拿棉花一手摇访纱机,棉花不断从手上抽出绞紧成了纱,然后收上纱筒实际上分二个步骤。如此一个人只能拿一把棉花,即便是纺纱自己会动也只有双手可以纺二支纱,不可能有第三支的,因为棉花不可能放地上抽丝的手控制棉花抽出的量与均匀。
这一点常洵也是想不通,好在他在新闻中见到纺纱机工作场面,没看出纺纱机结构细节,可纺纱机一排排纱筒在转,下面一桶桶棉条不断被抽出绞成了纱。还有听到介绍说棉花乃先脱籽、再梳理、制作成棉条再纺纱。
从这就可以至少看出纺纱机能纺那么多纱棉条是关键,于是他组织了一个小组研制如何脱籽、如何梳棉、如何盘成棉条的机械。另外就是绞收一体的纺纱结构,只要这些机理弄明白了纺纱也可以实行机械化了,当然这时都是木制脚踏的不过知道原理改铁制机动的也容易。
只是虽有常洵提供的‘思路‘,这个小组也是有不小成绩,可全部成就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也远未达到珍妮纺纱机程度。不过常洵这方面可出主意的已经不多,还有生产效率终究已远高于传统纺纱机,可索性放在灵山岛先办厂试试。
实际上也不是真在灵山岛办厂大规模生产,那东西需求量大岛上住不了那么多人,让它一家也不行。所以在岛上办厂那也是扩大试验,用生产积累经验供研制提高,今后这厂也会转为这方面设备生产与研究用的。
纺纱如此织布机提高效率一样只有一点一点在进步,还有动力不足的问题不好解决,建水库利用水力局限太多,常洵想在灵山岛先用畜力试试,特别是牛如果可用养之成本不高,还有奶、肉、皮、骨、角等等可以利用,如一牛可以抵二三人工就当发展养殖业也合算了。
纺织方面即便是进步不理想也是有老底子在,大规模办厂也将在之后几年逐渐展开,技术与设备进步本来没有尽头,反正进半步也是好的。况且这时纺织业十分原始,从技术、设备,到管理、规模都是如此,常洵投入这个行业每一项先进半步加起来就可以轻易挤垮现有从业资本。
因为纺织业的利润不可能太高,当然常洵本意也不想挤垮他们,他欲主导大明不可能把松江等现在纺织业最发达地区弄得行业凋零民众贫困。
所以志在自己主导下形成几个大合资生产企业,并形成大规模、高技术(步步高)、内外兼顾产业,主要目的还是增加供应满足富起来需求增长的民众。
上述目标也是分阶段的,这时候乃是打底子刚启动只管放手干,有一定实力外向型独有产品可以无顾忌发展,对国内要竞争、拉拢、合作并行。
当上皇帝肯定要要将一部分产业交给国有,不可能垄断太多。另一部分成立皇家产业统一管理,皇室不再向财政要钱或只要一点名义工资,具体看那时候自己的产业规模而定。
上述只是常洵的设想此时言之过早,只说纺织业还有基础毛纺业可是连基础都没有,还有处理羊毛太脏而味重有污染。因此常洵决定直接放在灵山岛开始试验,而且除了脱脂纺纱合线乃是有成熟工艺在。
产品常洵也只是要求先制作出后世的毛线就可以,粗呢放在第二步。那种精纺毛料这时还没有细羊毛要等以后再说,其实包括羊毛来源常洵不多考虑就算是等澳洲开始养羊再大规模生产也无妨。
还有鸭绒常洵也决定开始利用,毕竟这时的裘皮不计较价钱也是太笨重。只是北方没养几只鸭子,此时也只在南方一个小镇收一些鸭毛鹅毛,主要是先起个步,此时灵山岛在建一个分拣、脱脂、烘干小工场了。
不少项目离开常洵稍空闲一些,主要是留下来的项目小而成熟,如缝衣针、镜片、玻璃吹器加开发新用具,生产一些小产品如灯具之类,加甘油分装等等,种类不少可他不必多费心血的那些。
不过他又开始了新产品研究,比如从澳门重金好容易购买的那架钟他让几个首饰匠、玉器匠、铜匠给全拆了,然后仿制零件先仿制出来。常洵虽有些见识与知识这时也没有拿出来,为什么很简单从首饰匠、玉器匠、铜匠到钟表匠有一些差距,那并非谁优谁劣而是手艺各不相同。
还有那几个首饰匠、玉器匠、铜匠不仅缺机械方面知识,还缺钟表原理。所以常洵选择人时尽量年青多识字,本业技术还在其次只要有一些基本功就可以。毕竟座钟的零件较大手表这时还早着呢,且这时欧州钟表匠都是个体制作流到澳门不会太好,零件加工也不可能多精细。
因此常洵也不可能完全仿制这样的产品,先让一些人熟悉然后才是设计加工机械,流水线装配高手把关,这才是生产廉价高质量成熟钟表的方式。
当然这才是第一步,等几个工匠能够仿制时常洵才会将他所知的告诉他们,然后改进设计,用机械化加流水线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因而这项目暂时还在研究仿制阶段,真正这时仿制并将投入使用的那乃是同样澳门购买来的四分仪。
与望远镜不同对望远镜常洵多少还有些知道,四分仪则不然最多后世知道有六分仪,可那只是一个名词,实际式样与如何作用,这时有没有都是不知道。采购者比他还不如,只是遵照他的吩咐去广州、澳门将行船要用的东西买来而已,弄到用法已经尽力至于这东西为什么也不在意。
有了这东西终究比仅靠指南针加星相好,可以更客观有尺度地日凭太阳夜观星座确定船位,于是常洵下令一方面仿制,另一方面让自己购买的那些船的船老大试用并总结优缺点以后改进。
四分仪投入仿制澳门购买的指南针不入常洵之眼,那并非是它比大明生产的质量差许多,质量上比较大明偷偷摸摸生产的货色肯定不会差,不够好的在于无法保持水平,如此看指针角度就会人为发生偏差,为此常询让一个铜匠研制陀螺仪,陀螺仪至少有二个余度在船上保持水平足矣。
再加表盘大一些,指针灵敏些,配上高质量时钟,高质量望远镜,常洵为他的航海事业导航方面已经作好了未雨绸缪准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