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孔子四十二岁这年,鲁昭公去世,大夫们立昭公的庶弟即位,是为鲁定公。
季平子凌驾于鲁君之上,也算报应,他的家臣也像他一样,依仗势力反叛他。这个家臣名叫阳虎,长得高大威猛,做事干练。他在年轻时就作季氏的家臣,因为做事有能力,获得季平子的信任与重用。定公五年,季平子去世,季桓子继位为上卿。这个年轻又没什么能力的家主,渐渐地控制不了阳虎这个有能力又根基深厚的家臣了。
阳虎野心很大,他并不满足于控制季氏家族,他的目标是整个鲁国。
这时候,三桓家族中最有政治经验的人都已去世,鲁国出现权力真空。当时季氏的家臣中还有个人叫作公山不狃,他是代替季氏在费邑作管理的,称为邑宰。因为季桓子重用另一个家臣仲梁怀,仲梁怀先是与阳虎不和,后又得罪了公山不狃。于是公山不狃与阳虎联合,帮他夺权。阳虎以费邑为根据地,囚禁了季桓子,驱逐了仲梁怀。
季桓子被阳虎控制,为了脱身,他只好妥协,与阳虎订立盟约。盟约的详细内容不得而知,总之是季桓子代表季氏放弃了权力。
此后的三年里,阳虎执掌了鲁国的政权。
阳虎执政之后,一则想培植自己的势力,好压制三桓和公族的旧势力,二则也想做出一些政绩。于是,他想拉拢孔子为他效力。孔子很厌恶这种以下犯上,尊卑颠倒的政局,不愿意作阳虎的政治附庸。
阳虎执意想请孔子出山辅助他,为了让孔子来拜见自己,阳虎送给他一头蒸熟的小猪。他知道根据孔子所倡导的礼,收到礼物之后必须要回拜答谢。孔子不想见阳虎,但是按礼来说又必须去答谢。就打听到阳虎不在家的那天,去他家回拜答谢。很不巧又很恰巧的是在路上正好遇见阳虎。阳虎招呼孔子:“来,我们说说话。”孔子走过去。
阳虎说:“一个人怀藏本领却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算得上仁吗?”
孔子说:“不可以!”
“喜欢参与政事,却屡次错失机会,这可以称得上明智吗?”
“不可以!”
“时光飞快流逝,岁月不等人啊!”阳虎说。
“好吧,我准备去做官了!”孔子说。
在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阳虎虽是不讲规矩的野心家,但也确实聪明。他根据孔子自己倡导的学说来反问孔子。让孔子自己承认:“有一身治国的本领而任由国家迷乱,不能得到好的治理,是不仁;满怀热情的想一展抱负,在政治上有作为,却屡次错失机会,是不智。”当孔子承认像他这样拒绝做官是不仁又不智之后,他说了时光飞逝,岁月不等人。让孔子知道他已经年近五十,再不抓住机会出来做官,他的政治理想就没有落实的地方了。空怀理想,马上又进入老年,就没有机会实践了。以此来打动孔子,让他出来做官。
孔子回到家中,心里非常矛盾。他确实想从政来施展他的政治报复,今天与阳虎的对话,也确实看出阳虎想请他来做官。如果他现在接受官职,确实是个机会。不管从道理上来讲,还是从形势上来看,他出仕都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一想到阳虎这个人现在执政,孔子还是觉得别扭。最终还是忍住了想施展抱负的冲动,打消了出仕的念头。
事实证明,孔子这次的坚持是对的,阳虎在后来要除灭季氏的行动中遭到反击,被打败,先是逃亡到齐国,后又逃到宋国,最后又逃到晋国,投靠了晋国六卿之一的赵氏。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即使是孔子当时受阳虎的邀请出来做官,阳虎失败逃亡之后,他也未必就受到连累,仍然可以照常做他的官。因为在那个时代,人心比后来的时代“还古”,还有点讲究仁义,不会牵连到孔子。
阳虎逃亡后,他的另一个盟友公山不狃就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仍然在费邑作他的邑宰。
费邑作为季氏的地盘,由其家臣公山不狃管理,这个家臣先是帮助阳虎犯上,阳虎失败后,公山不狃也没有再搭理家主季桓子,他占据费邑自立,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也不知是季桓子宽宏大量不予计较,还是实力不济无法讨伐,还是智商不够没考虑到费邑只是名义上属于自己,如果代理者背叛了,费邑实际上就不属于自己了。总之,公山不狃就这样平平安安地占据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费邑。
费邑虽然不大,但是拥有了它也算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啊。公山不狃也想好好的治理自己的王国。怎么治理呢?首先要引进人才。到哪里去找好的治国之才?公山不狃想到了孔子。
要是能有孔子这样的人才,按着他所倡导的理念来治理,那费邑还不变成理想之国?主意已定,公山不狃立即行动,派使者上门邀请孔子来费邑帮助他。
按说,像公山不狃这样犯上作乱的家臣,正是孔子所不齿的。他不来找孔子,根据孔子一贯教导的礼义准则,也会主动地对他进行口伐笔诛。这样的人,竟然找上孔子的家门,被孔子大骂一顿之后回绝,满面羞愧地离开才是正常的剧情。
但是,当孔子接到公山不狃的邀请,不但没有那样过激的反应,他的心里甚至产生了想去费邑帮助治理的念头。
孔子思来想去,想了很多:当初阳虎请自己做官,自己没有去。后来阳虎是逃亡了,可是自己做官的机会也丢掉了。如果当初出来做官,只管按礼义行使职责,阳虎逃亡了,自己仍然可以继续实践治国的理想。如果能够劝说阳虎对季平子以仁慈相待,他们的矛盾不会激化,鲁国就不会发生那次变乱,到今天国家正走在礼义的大道上……唉,这样的事会不会发生呢?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当初拒绝了出仕,现在还是布衣之身,美好的治国理念还只是停留在脑海里,没有机会施行出来。而自己确实年纪越来越老了,难道今生不再有机会伸展才能,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
现在又来了一次机会,到费邑去。尽管不太理想,但这也是一次机会啊!抓住这次机会,去费邑?
心念已动,孔子对弟子们说:“文王和武王建立了那么伟大的王业,他们的起点也不过是丰、镐这样的小地方。只要遵循天道,施行仁政,再小的地方也能发展起来。现在,费邑虽然小,也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到费邑去吧?”
听老师这样一说,众弟子都沉默了。大家不理解夫子的心情,只是觉得去费邑帮助一个犯上的人,不符合他们一贯的理想。
子路心直口快,马上表示反对:“老师,我们不能去费邑,公山不狃犯上作乱,我们去做什么呢?难道我们没地方去了吗?”
孔子说:“他们请我们去,是想治理好费邑,只要按我们的施政措施来做事,一定不会徒然无功的。道就像种子,落在哪里的土壤中都会有结果。如果他们重用了我,我有信心以费邑为基础,兴建周文王那样的王业。”
话虽是这样说,但是孔子还是犹豫了半天没有去费邑,放弃了这次机会。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