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孔子在楚国也不能得到任用,于是又回到了卫国。这一年,孔子六十三岁。这时候卫灵公已经去世,是卫出公在位。孔子的许多弟子在卫国做了官。卫出公想邀请孔子在卫国执政,最终因为孔子坚持原则不肯迁就,而卫出公又不肯接受孔子的要求,这事又没了下文。
就这样,孔子在卫国又过了好几年。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盼望回到鲁国。
这一年,齐国攻打鲁国。孔子的弟子冉求作为鲁国的统帅,大败齐军。季康子问冉求:“您的军事才能是学来的,还是天生的?”
冉求回答说:“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
季康子又问:“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冉求说:“如果想要任用他,就必须给他相符的名分;他的学说不论是传给百姓,还是传给上层,谁实行起来都会受很大益处;孔子的心全在大道能否彰显,对于荣华富贵他完全不动心。”
季康子说:“我想召回他来,可以吗?”
冉求说:“你想要召请他,保证不让小人从中阻碍就可以。”
这个时候,在卫国的孔子已经对卫国彻底失望。卫国的国君曾向孔子问怎样打仗,孔子推辞说不知道;大夫也来问孔子如何打仗,孔子还是推辞说不知道。
孔子已经决意离开卫国,他回到住处边吩咐仆人备车,准备离开卫国。他说:“鸟能够选择树木栖息,树木怎么能够选择鸟呢?”
卫国大夫挽留孔子,正好季康子派人来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至此,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后,又回到了鲁国。
此时,孔子辅佐过的鲁定公早已去世,现在在位的是鲁哀公。鲁哀公听说孔子回来了,急忙召见孔子,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道理。但是,无论是鲁哀公,还是季康子,他们都向孔子请教治国之道,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实行这些道理,也没有人能够任用孔子在鲁国实施他的治国之道。
不能通过执政来实现理想,孔子就借着编辑、整理古典籍和写作以及教学来实现他的目标。这些工作外表来看不像执政官那样有荣耀,但是这些工作所产生的影响力却超过了任何一位君王。
编定、整理并讲授《尚书》。使上至尧舜,下到秦穆公的历史得以完整地保存,并被更多人认识。今天的人常用“人心不古”来形容人的堕落,可见“古风”更纯洁、高尚。要了解古风,应该读读《尚书》。
修订、整理、编辑并讲授《诗经》。使这部文辞优美、简洁、高雅,传递美好价值观的诗集,得以更广流传。
编定并讲授《礼记》。中国称为“礼仪之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礼记》这本书。
编写《春秋》。孔子根据鲁国历史编写《春秋》,但不限于鲁国历史,也对同时各国发生的事有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写作,对发生在当时事件做出褒贬。这样对事件进行褒贬的记载,产生强大的力量,《春秋》被推广后,天下那些乱臣贼子都心惊胆战。毕竟人们都不想落个万世骂名。一部书产生这样的果效,超过千军万马的力量。
精研《易经》。
这样,中国的古典籍五经四书,都跟孔子有很深的关联。五经——《尚书》《礼记》《诗经》《易经》《春秋》。其中《尚书》《礼记》《诗经》是孔子编辑整理,又当教材来讲课的;《易经》是孔子精研过的;《春秋》是孔子编写的。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其他三卷是孔子的门徒以及门徒的门徒写的。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包括之前的士大夫理政,和后来用科举选拔人才来管理国家(科举考试考的就是四书五经)。可以说孔子和他所推崇的思想统治中国几千年。
孔子没有坐在王位上,但是他的思想在中国掌权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位君王可以相比的。
孔子的思想当然不是完美的,只有真理——就是孔子所追求的道,是完美的。孔子只是一位寻道者。孔子寻找到的道,所有完美的都不是孔子发明的,是他寻见的。孔子的言论,如果有绝对正确的,那就是他对“道”准确的认知;如果有不准确的和不正确的那就是出于人的局限性。所以,儒家会有缺陷,不够完全,但是不影响他的伟大。孔子作为一位诚实又执着的寻道者,能够对道发现、发扬到这个地步,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今天批评孔子的人,应该先省察一下自己:有孔子那样诚实吗?有错就改;有孔子那样执着吗?朝闻道夕死可矣;有孔子那样谦卑吗?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果有人像孔子那样诚实客观,像孔子那样执着求道,像孔子那样谦卑好学,恐怕对孔子就不是批评,而是敬佩。
看到自己越来越年老体衰,大道始终不能在国中通行,孔子的心情很沉重。特别是自己得意的弟子颜回和子路去世之后,孔子非常悲伤。
这一天,孔子拖着病体,手扶拐杖在门口散步。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举目定定地望向远处。忽然,一个熟悉的身影由远而近,是子贡。孔子看见自己的爱徒,爱怜地埋怨道:“赐啊,你怎么这么迟才来呀!”说着,就落下泪来。子贡赶紧搀扶着老师,进入院子。见曾经那样乐观健朗的老师,现在已经衰老到这个样子,子贡也落下泪来。
孔子叹了一口气,吟唱道:“泰山啊,就这样要倾倒吗?梁柱啊,就这样将要折断吗?哲人啊,就这样要死去吗?”吟唱着,师徒二人不由地都流下眼泪。
这时的孔子七十三岁,他的生命已经进入了倒计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