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败伦乱理孔融遭诛 携民渡江刘备施计一
却说曹操意欲兴兵南征,施展统一天下的抱负。
孔融进言阻拦,被曹操叱退,心怀不满,仰天狂发怨言,被御史大夫郗虑家客闻知,报知郗虑。
郗虑,字鸿豫,兖州山阳郡高平(今山东金乡)人,曾从师郑玄,建安初年拜为侍中。
有一次,汉献帝特别召见郗虑和孔融。
献帝问孔融:“郗虑有何特长?”
孔融回答说:“郗虑只知道天下大道,却不适宜掌权。”
郗虑举起笏板反唇相讥:“孔融任北海相时政事松散,人民流散,哪能适合掌权?”
二人互争长短,以至不睦。
在朝中郗虑非常拥护曹操,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今闻孔融发泄对曹操的不满,便将孔融所言告知曹操。
其实曹操对孔融的文学才能颇为欣赏,奉汉献帝迁都许昌后,专门把孔融从北海请到许昌,担任掌管宫殿建筑及宗庙祭祀的高官,后又升任少府,太中大夫。
但孔融却对曹操的政治主张多持反对意见,时而还进行嘲弄讥讽。
孔融对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行为不满,上奏说:“宜准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内,不以封建诸侯。”其目的是要尊崇献帝,扩大汉室实权,限制曹操势力的膨胀。
当时曹操正封着“武平侯”。武平属陈郡,距许都仅三百里左右,如按孔融所说,曹操就得徙封,到边远的地方去享受食邑。
曹操北征袁绍,孔融则竭力反对,百般阻挠。
曹操义无反顾,结果在官渡大败袁绍。
曹操征讨乌桓时,孔融认为乌桓是草芥小患,不值得兴兵征伐,讥笑曹操说:“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从前肃慎不进贡木苦矢,丁零偷盗苏武的牛羊,可以一并讨伐啊!”
曹操置之不理,结果平定了乌桓继而征服了辽东。
为了节约粮食,曹操曾颁布了一道戒酒令。
孔融因为个人嗜酒,就亲笔致书曹操,嘲讽说:“天上有颗‘酒旗星’,地上有个‘酒泉郡’,人有海量称‘酒德’,帝尧千锤称‘圣人’。若要禁酒,干脆把婚姻一并禁止算了。”
曹操打败袁绍,攻下邺城,把袁绍的儿媳甄氏嫁给了曹丕。
孔融就给曹操写亲笔信说:“从前,武王伐纣,将纣王爱妾妲己赐给弟弟周公。此次,曹公效仿武王,将甄氏赐给世子,颇有胸襟,可喜可贺!”
曹操以为此乃美谈,回到许昌就追问孔融典出何处?
孙融却慢悠悠地回答:“是我编出来的。我分析武王英明仁厚必不忍心杀死美人,把妲己赐给兄弟,正可满足怜香惜玉之心和顾念同胞亲情之意,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曹操这才明白孔融在嘲笑他们父子,心存嫉恨。
孔融虽系孔家子孙,又有四岁让梨美誉,但长大后公然在父子伦理上大反孔孟之道,鼓噪“父母无恩”论,曾与祢衡跌宕放言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意思是说,父亲没有什么值得孝顺的,因为孩子只不过是他一时**的产物;母亲对自己其实也没什么恩情,因为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其实就好比一件器物暂时寄存在瓶子里,当他们分离后,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这种叛经离道言论在那以孝治理天下的举孝廉朝代,是为人所不齿的,曹操视其为“败伦乱理”。
这次曹操决定南征,一统天下,孔融又欲劝阻,并散布怨言,郗虑对曹操说:“孔融每每狎侮丞相。又与祢衡相善。称其‘德才兼备,像一只羽毛美丽而又勇敢的鱼鹰。’在孔融的唆使下,祢衡轻狂无礼,把文武百官称作奴才。更有甚者,借击鼓辱骂丞相”。
曹操虽然爱才,但却不能容忍异己之才。对于恃才傲世并三番五次反对侮辱自己的孔融,忍无可忍,便指使丞相军谋祭酒路粹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朝仪”、“败伦乱理”等罪名将孔融处死,并株连全家,孔融时年五十六岁。
曹操既杀孔融,传令起大军五十万,命曹洪、曹仁为第一队,张辽、张郃为第二队,夏侯渊、夏侯惇为第三队,于禁、李典为第四队,自引其余众将为第五队,每队各引军十万,又令许褚为折冲将军,引兵三千为先锋,留荀彧等守许昌,于建安十三年(二零八年)七月挥师南下。
且说刘表在荆州病重,急请刘备商议:“吾已病入膏肓,即将不久人世。子无才,恐难承父业。待我死后,望贤弟自领荆州。”
刘备泣拜:“吾当竭力辅佐贤侄,决无非分之想。”
正说间,探马报说:“曹操尽起五十万大军杀来荆州。”
刘备惊慌,急忙辞别刘表,星夜赶回新野。
刘表病中闻言,惊魂不定,商议令刘备辅佐刘琦为荆州之主,欲立遗嘱。
蔡夫人大怒,急忙关住内门,又令蔡瑁、张允把住外门。
长子刘琦在江夏闻听父亲病危,急回探视,却被蔡瑁阻挡门外,不得进入,只得大哭一场,上马仍回江夏。
刘表病势危笃,望刘琦不来,大叫数声而亡。
蔡夫人与蔡瑁、张允商议,假写遗嘱,立次子刘琮为主,然后举哀报丧,将刘表灵柩葬于襄阳城东汉阳之原,竟不发讣告给刘琦、刘备。
刘琮年方十四,颇为聪明:“吾父弃世,兄在江夏,叔父玄德在新野,不往报丧,若兴兵问罪,如何解释?”
东曹掾傅巽说:“吾有一计,即可使荆襄安如泰山,又可保全主公名爵。”
刘琮急问何计?
傅巽说:“不如将荆州诸郡献给曹操,即可防御刘琦、刘备,又能得到曹操重用。”
刘琮喝叱说:“这是什么好计?吾受先君基业,尚未坐稳,为避叔兄责问,便将基业拱手奉让他人,岂不贻笑天下?”
傅巽说:“逆顺有大体,强弱有定势。以臣下抵抗朝廷,是叛逆之道;以新建设的荆州去对抗中原,必定是危险事;以刘备抵抗曹操,是不适当。三项都显得不足,想用以抵抗朝廷军队,是必定灭亡之道。主公觉得自己与刘备相比如何?”
刘琮答:“不如。”
傅巽因而说:“若刘备不能抵抗曹操,那么荆州就不能自存。若刘备能抵抗曹操,那么刘备就不再是将军的属下了。希望将军不要再犹豫。”
蒯越、韩嵩也劝刘琮归降曹操。
刘琮正犹豫不决时,见一人昂然进言说:“众人之言甚善,主公何不从之?”
刘琮一看,乃兖州山阳高平人王璨。
王璨,字仲宣,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父王龚,汉顺帝时任太尉;祖父王畅,汉灵帝时任司空,是当时的名士,二人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乾,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
王璨少时即有才名,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才。
一天,王粲和友人同行,看见路边有座古碑,就站在那儿朗读起来。
友人问他:“你能背诵吗?”
王粲回答:“能。”
友人当即叫他转过身去背诵碑文,结果果一字不差。
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棋,有人不小心碰乱了棋子,他说能帮着人家按原来的局势把棋子重新摆好。
下棋的人不信,拿出块手帕盖在棋盘上,让他换个棋盘重摆,结果,无一棋子误差。
王粲生性善于计算、写文章。作算术很简捷地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写文章,总是一挥而就,从来不用修改。
时人常常以为他是预先写好的,但他们尽管反复精心构思,写出的文章也没法超过王粲。
汉献帝被董卓控制,西迁至长安,王粲也随同前往。
当时的著名学者、左中郎将蔡邕一见到王粲,就觉得他是个奇才。
蔡邕的才学在当时天下闻名,受到满朝官员的敬重,府第前经常是车马填巷,客厅常宾客满坐。
一天,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便急忙出迎,连鞋子穿倒了也顾不上,成语“倒履相迎”即由此来。
年仅十五,身材矮小的王粲一进门,满屋的人都感到很吃惊。
蔡邕说:“这位是司空王公(王畅)的孙子王粲,确实是奇才,吾自愧不如。以后我定将家里收藏的书籍文章送他。”
十七岁的王粲受司徒征辟,又被召为黄门侍郎。
王粲因为长安局势混乱,没有赴任。
不久,王璨由长安避乱到荆州去投靠自己的同乡、荆州牧刘表,并将避乱路上所见写作《七哀诗》,深刻揭示了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凄惨景象,令人怵目惊心。
及至到了荆州,刘表见他状貌不扬,身体孱弱,又不拘小节,所以不太看重。
王璨在荆州不被重用,只得游山逛景,寄情诗赋。
登当阳城楼所作《登楼赋》当是其赋中名篇,也是当时脍炙人口的抒情小赋。
“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写出了作者客居他乡,见到异乡风物之美引起了思乡怀土之情。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一面。
此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荡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
作品结构完整,语言平易隽永,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用事感怀自然浑成,从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也正是因为王璨的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赋,才使刘表改变了对他的轻视,待为上宾。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