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0 凉州来使
咸和十一年,公元337年。
臻水乃是汝水下游一条最为重要的支流,其流与汝水交汇处向北不远,再向北不远便是如今淮南都督府治下,有“天中大邑”之称的汝南悬瓠城。
悬瓠城从无到有,直至名闻天下,只生在这最近两三年的时间内。咸和七年,统一北方的羯国石赵尽国中甲士,在时任羯国太尉的中山王石虎率领下汹涌南往,大有要将苟存江表的残晋朝廷一战击破之势。至于南面的晋廷,却只以吴中少年典兵,结果却将羯国大军杀得大败亏输,几近全军覆灭。
这一场战事结果,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北地人众也都众说纷纭,或托以天命,或托以地理,也不乏深论人情。虽然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但南人这一战的统帅、少年都督沈维周之名却是响彻中原,而其所统淮南王师也成为了天下各方人物俱都深记于怀的强军。
数年前的这一场大战,直接将如日中天的羯国国势打断,后续北方便一直陷入了动荡纷争之中。而在这一系列的动荡中,因一战而威震华夏的淮南军却并没有再做出什么令人惊艳之举,甚至就连近在咫尺的几部羯国残众都没有顺势剿灭,不免让远进之众颇感失望,也都觉得那一场辉煌之战大概只是一时之幸,凑巧赶上了羯主石勒身死,羯国本身混乱起来的机会罢了。
不过,虽然淮南都督府在战场上没有再打出什么惊世之战,但还是以另一种形式在中原之地广为人知起来。那就是位于汝水近畔的悬瓠城,此城乃是江东朝廷特许、集结四方商贸之地。
如今北地虽然动乱不堪,但在时人心目中,对于江东之地仍然颇存轻视,认为是开化有限的南荒之地。可是无论这样的想法再怎么根深蒂固,可是一旦其人抵达悬瓠,眼见繁华盛态之后,此一类的想法便很快荡然无存。甚至不乏中州旧人感慨言道,如今的悬瓠之兴盛繁荣,甚至可追中朝太康年间的洛阳!
随着悬瓠名气越大,四方赶来此地的商贾游人也就越多。近域尚可舟车并济,又或徒步行来,选择诸多。但若是远邑之人,最好的选择无疑是舟船水道。汝南之地虽然兴盛,但是域内淮水、汝水等水道都为淮南水军严控,虽然有的时间里也会允许民船通航,但更多的时间则管制颇为严厉。
所以,类似臻水这样的次级水道,便成了四方来客频频往来此境的主要通道。
此时位于臻水下游水道上,正有一艘规模不小的民船正排在长长的船队中等待转入汝水。这艘船上乘客不少,单单立在船外甲板上便有二十多人,一个个俱是体态魁梧的盛年壮士,腰际悬挂着包裹在皮鞘内的刀剑,并立左右,从那站姿和气概上便可以看得出颇负行伍锐气。
不过这样的人员配备,在左近排队入津的船队中倒也不算特别出众,单单视野所及人员较之此船还多的便多达数艘,有如此精壮部曲随行护卫,可见都不是寻常之类。或许在别的地方还可任性横行,可是在这里,他们也只能乖乖排队,哪怕船队另一侧还有可供大船通航的空余水道,也没人敢于争行。
这自然不是汝南仁德熏陶得强人俱都知礼,只是因为他们实在没有嚣张的底气。
在这一段水道两侧,各有淮南军水寨耸立。水寨中兵众或是不多,但是装备精良却令人咂舌惊叹。哪怕是寻常巡哨小卒,都是满身全甲披挂,手持精铁佩刀,腰悬犀角劲弓。而在那箭塔望楼上,更是摆设着数架硕大床弩,那粗逾尖枪的破甲弩箭扎捆摆在一侧,望去便让人凛然生畏,乃至于身躯都隐隐作痛,更加不敢挑战淮南军的权威。
而在江面上,也时常会有淮南水军往来巡弋,那些舟船外挂的铁壁尖刺,在水流冲刷下寒芒毕露,仿佛一个个张开、随时准备择人而噬的凶兽巨口!船上兵卒虽然不多,但除了精甲利刃之外,每一个都配置强弩,在这本就不能快速拉开距离的河道中,若是近距离生冲突,那么迎接闹事者的只有被屠杀的命运!
“东进将近年余,所过诸境,不乏英豪之众,但观甲士雄武锐盛,实在无过于眼前!拥此雄兵锐器,又有何者能当?难怪早年石季龙裹众汹涌而来,仍要饮恨于此!”
民船上另有数人舱内分座,透过侧窗看到两侧淮南军甲士英武姿态,便有人忍不住感慨说道。虽然淮南军只是正常的巡逻防卫,但行止之间便可以窥得出一丝律令严明的精锐气息。而且那些精良的武装诚然慑人,但能够将之完全装备起来且不影响行动,兵卒们本身便可以称之为精锐之师。
船上这几人无论衣饰又或口音俱都有异于时风,反倒颇有几分汉韵。随着一人开口,其余人等也都纷纷议论起来,多夸淮南壮武军姿,只是语气各不相同,有的充满欣慰,有的则只是单纯客观的评价。
这其中有两人表现最为热切,其中一个忍不住击掌笑语道:“永嘉之际,远避西陲,只道苍生劫深,社稷倾颓,虽闻元皇帝中兴江表,未敢远寄。行途见闻,才知王业复兴有望。有此物华之盛,有此军用之强,再得贤臣并济,晋祚必将再昌此世。”
听到此人略有失态感慨声,旁侧便有人眉头微微一蹙,不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一行人来历颇远,乃是凉州张氏使臣。随着羯国分裂,对于边地掌控力道削弱,而关中、陇上等地也都是纷争不休,其中不乏西附于张氏者,而张氏也因此大进,并且借着这个机会与江东朝廷再次恢复了联络。他们这一路便是自凉州东进关中,一路辗转经梁州入荆州,又跋涉经久,才抵达淮南都督府辖区。
这一队使节,身份构成也都复杂,其中既有西土豪宗大姓,也有早前中原、关中动荡之时西向避灾之人。其中那个感慨失态者,名为温纪,乃是太原温氏族人,也就是江东尚书令温峤的宗亲。其人如此感慨,盛赞江东朝廷,听在一些张氏属臣耳中,颇有厚此薄彼的意味,难免有些不悦。
温纪话音刚落,已经有一凉州籍使者忍不住想要开口,那带队者却不想气氛搞得太尴尬,阻止其人之后,转而望向旁侧另一个年在三十多岁的儒士笑语道:“士欣因何不语?你可是淮南沈都督厚言想要一见的西土贤士,眼观天中如此盛态,难道就无所言?”
那被唤为士欣的儒士在这几人当中并不显眼,颇有几分文弱之态,此前并不参与众人讨论,只是手捧一卷书籍垂阅读。及至话题引到了他的身上,他才似有所觉抬起头来,脸上露出谦逊笑容:“贤士之称,艾实在不敢当。晚辈不过凉地微士,能随索公等远行中州,已是平生大幸。后进识浅,更无才实当誉,离乡日远,已是多有惶恐,岂敢胜言。”
这话说的谦恭有礼,甚至有几分卑微。余者几人听到这话,便都笑起来。那温纪则显得有几分尴尬,他也觉出他此前表现过于外露,因而令这些凉州士人略有不满,因而引出这个年轻人谢艾来暗讽他一下。
今次西平公张骏遣使东来,可谓极为用心,整个使团多达上百人,其中主要的使团在抵达荆州后便沿江而下前往江东建康,而他们这一路则是专程前来拜望淮南沈维周。
沈维周一战扬名,哪怕远在凉州也多闻其人,而且前年淮南还派使前往凉州,所以张骏对其人不乏好奇。但张骏对于江东朝野形势终究乏甚了解,所以不以使见为名,而是用这种比较私密的方式来见。
同行之中有两人不属凉州籍,便是温纪和另一个京兆杜氏的杜弥。温纪本来打算直奔建康投奔堂兄温峤,到了荆州才知温峤已经病退不再担任尚书令,而他另一堂兄温充则在淮南都督府下任事,因此想先来见一见。至于杜弥则是因为其宗亲杜赫乃是沈都督得力臂助,自然也取道来此。
同行其他几人倒没什么好说的,都是凉州本地大姓索氏、宋氏等族人,唯独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便是这年轻人谢艾。谢氏虽然本籍凉州,但却不属望宗,而谢艾其人也不是什么少年高誉,最起码温纪在凉州多年都不闻其名。其人能够加入使团,据说是因为前次淮南使者前往凉州送去沈维周的书信,信中曾经言道想见一见谢艾,因此才得随行。
先前温纪略有忘形,因此那领索宁点出谢艾,也就是在讽刺温纪不要过分得意,哪怕凉州一个无名小辈都贤名为中国之士所知。
有了这一插曲,船内气氛便略显尴尬,没有人再有兴致谈论下去。而船行也渐渐靠近津口,转入汝水水道后,航道便开阔起来,再往北行不久,悬瓠城之繁华已经扑面而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