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初冬的京师天空中仿佛多了一层薄纱,看着有些灰蒙蒙的。
一只鸟儿站在宫殿的飞檐之上,歪着头,仿佛定住了。
保持着侧身姿态的嘉靖帝也是如此。
书房里仿佛一切都凝固住了。
周夏张开嘴,愕然的表情一直没动过。
唯有裕王,他在微微喘息着。
仿佛方才的那番话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气神。
他从未觉得如此的酣畅淋漓过。
仿佛胸中有什么东西喷薄而出。
接着有什么涌进了心中。
他想到了。
那是光啊!
生母不得宠爱,死前也只是一个嫔。死的也悄无声息,无人关注。
而他这个儿子,也跟着无人在意。
他就像是一个小虫子,在宫中艰难的活着。
从小就学会了忍,憋,不可出头。
因为他只是一人。
在这个遍布花树的宫中,他就像是一株野草,在幽暗的缝隙中艰难存活着。
但今日。
他把那些顾忌尽数丢弃。
用一种一往无前的气势,令周夏毫无还手之力。
娘,你看到了吗?
翰林院侍读哑口无言!
“你……”
周夏被震撼住了。
而在书房外,嘉靖帝的眉心跳了一下。
转身回去。
隐隐传来声音……
“黄锦。”
“奴婢在。”
“下次老三去朕那里,藏书可任由他看。”
“是。”
“另外,庆之……你去一趟,问他,如何看华夷之防。”
“是。”
黄锦回首看了一眼书房。
几个内侍见嘉靖帝走了,便旧态重萌,在那里嬉笑。
这位裕王,好像多了些什么!
黄锦随后出宫。
“黄太监出宫呢?”
“嗯!”
作为皇帝身边的红人,黄锦出宫的次数极少,故而一路好奇的目光伴随着他走出西苑。
初冬的京师,冷风中车水马龙,行人潮涌。
无数人在这里讨生活,无数人在这里寻觅机会。
一路到了蒋庆之家的那条巷子外。
巷子口有几个闲汉,黄锦问随行的内侍,“这些是什么人?”
随行的内侍是个包打听,“此事说来好笑。锦衣卫有监察百官之责,可在这里安插的眼线却屡屡失踪,后来没辙了,干脆把暗线变为明线,就这么明晃晃的蹲在巷子口。”
“哦!”黄锦见那几人盯着自己,便问道:“这消息谁说的?”
“东厂那边的人。”内侍说道。
东厂和锦衣卫是死对头,那么此话应当不假。
进了巷子,马蹄敲打着石板路,发出清脆的声音。
几个乞丐缩在转角处,闻声缓缓看过来。
那目光竟然是审视。
而不像是畏惧。
古怪!
黄锦觉得这里处处都透着一股古怪的气息。
到了伯府门外,内侍上前敲开门。
“伯爷还没回来。”
门子请来了富城。
“是黄太监,稀客。”富城先是一惊,心想黄锦可不轻易出宫,这是发生了何事?
他叫人去寻蒋庆之,又令人去弄茶水。
“不急。”
黄锦负手看着厅堂内挂着的字画。
内侍过来,低声道:“黄太监,长威伯家中的那些花树,看着有些眼熟。”
“嗯?”
“好像是咱们西苑的。”
黄锦想到了上次看到的那些坑。
蒋庆之回来了。
“老黄,稀客啊!”
黄锦此人虽然权重,但却低调稳沉,这一点和先帝身边所谓的八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而且此人和陆炳有相似之处,偶尔也会为臣子发声。
历史上海瑞批龙鳞,什么嘉靖嘉靖,家家皆尽而无财用。
道爷的脾气一下就上来了,要严惩海瑞。
最终还是黄锦相劝,让海瑞逃过一劫。
蒋庆之记得前世自己去洛阳旅游时,听闻黄锦曾主持重修白马寺。
“长威伯。”黄锦拱手。
“请。”
蒋庆之请他坐下,随口问道:“老黄是洛阳人?”
不是洛阳人,想来也不会主持重修什么白马寺。
此人查过咱?
黄锦挑眉,“是。”
果然。
蒋庆之笑道:“我对白马寺有些兴趣,故而曾问过。他们说洛阳人杰地灵,老黄你也是那里人。”
“长威伯对白马寺有兴趣?”黄锦一下就被搔到痒处。
“那地儿的茶不错,只是破败了些。”
蒋庆之想到了那间茶室,去过一次后,焦虑严重的他念念不忘。至于茶水的味儿,他早就忘记了。
“石窟可看过?”黄锦被他这一番话引动了思乡情。想到白马寺,生出了到时候去看看的念头。而由此引出了重修白马寺的事儿。也不知是历史本身的惯性,还是蒋庆之的干扰。
“看过,看着那些石雕,便仿佛回到了梦中的那个盛唐。”
蒋庆之的脑海中,那首摇滚歌曲的前奏突然回响起来。
“是啊!恍若回到了盛唐。”黄锦悠悠的道,他故作不经意的看着蒋庆之,“长威伯对方外如何看?”
作为嘉靖帝身边的红人,黄锦颇为谨慎。对长威伯这位蹿红的近臣,他一直想了解一番。可却不得机会。
今日借着来蒋家的机会,他本以为会是客套局面。可没想到蒋庆之却态度随和,近乎于和老友打交道的姿态。
莫非是装的?
黄锦仔细观察,却发现蒋庆之一言一行,乃至于神色都从容自然。
“方外?”蒋庆之喝了一口茶水,拿出药烟,自己点燃了,吸一口,呼出烟雾。他透过烟雾看着黄锦,说道:
“去方外作甚?”蒋庆之指指胸口,“有生皆苦,苦在心。红尘炼心,可大多人却熬不过这一关,为了名利欲望焦虑担忧,各种痛苦煎熬。于是便想借着方外之地来寻求解决之道。”
蒋庆之抖抖烟灰,“可方外并非清净地,亦有你争我夺,亦有贪嗔。所谓遁入方外,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那里也是个江湖。”
黄锦叹道:“方外乃是心灵寄托之地。”
蒋庆之莞尔,“心若能静,闹市也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心若是不能静,就算是躲在方外,也会杂念不断。修行在人,不在地,不在法。”
黄锦对蒋庆之的看法不以为然,蒋庆之说道:“佛陀有云,法如筏,过河则弃。执着于法,或是方外,皆是我执。”
佛陀的意思是:法只是载着你渡过苦海的工具,你渡过苦海后,还要法来作甚?渡是目的,法只是术罢了。目的达到了,工具自然就可以扔了。
黄锦心中一震,颔首默然。
室内幽幽,虽无权贵圈流行的熏香,但实木家具散发出来的味儿也颇为清幽。
“先前陛下在裕王那里听闻了些辩驳,令咱来问长威伯,华夷之防。”
前面一句话是黄锦对蒋庆之今日态度的回报……陛下去了裕王那里,听到了裕王和周夏的辩驳,这才有了咱来问话之行。
如此,蒋庆之就能把这番问话的目的给串联起来,不至于想偏,应对出错。
蒋庆之看着他,笑道:“老黄是个讲究人。”
是了,能跟着道爷的人,必须讲究。
“长威伯也不俗,今日一番话,让咱颇有些破开云雾的豁然。”黄锦笑道。
二人难免有些惺惺相惜的感觉。
蒋庆之想了想,能让道爷问华夷之防,必然是关于俺答部的事儿。
而昨日他教给裕王的那番言论,便是针对性的阐述了一番华夷之分。
但那番话对华夷之分剖析的不够透彻。
如此倒也是个机会。
蒋庆之沉吟着,黄锦也不催促,好整以暇的品着茶水。
门外两个护卫站着,并无侍女。
大厅是接待客人的地儿,大厅的装饰关乎到一家的门面。黄锦去过权贵家,大厅装饰的几乎都是一个路子:既要显得清雅,又要显得奢华。
可蒋庆之家的大厅颇为简单,不过是椅子,案几的组合,什么香炉,什么博古架都没有。甚至墙壁上的字画都不是名家手笔。
简陋的不像话。
蒋庆之缓缓开口,“当初老祖宗以中原一小块地方起家,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筚路蓝缕。这一路也遭遇了无数敌人。那些敌人,便被称之为四夷。”
黄锦点头。
他不是那等大字不识的内侍,学识过人。
“战国时,群雄割据中原,可哪怕如此,异族依旧被压制的死死的。”
“前汉时,哪怕汉末天下震荡,可仅凭公孙氏或是曹魏,便能镇压周边异族。”
“到了前唐,看似辉煌,可此刻的异族渐渐壮大,故而整个前唐史,充斥着异族和前唐的恩怨情仇。天可汗……最终那些恭谨的异族人依旧成了中原的敌人。”
蒋庆之笑了笑,吸了一口药烟,缓缓呼出,“前宋时,异族成为中原大敌,整个前宋史,就是中原被毒打的历史。前宋虽然韧性十足,可最终还是灭于异族之手。”
蒋庆之的声音渐渐高了,“晋,司马氏无能,以至于衣冠南渡。我汉儿沦为异族人的军粮。人称两脚羊。”
“蒙古攻打前宋,一路杀戮……”
黄锦说道:“长威伯的意思……”
“所谓四夷,所谓蛮夷,战国时楚国被称为蛮夷,可后来楚国文明提升,便被诸国接纳为华……”
蒋庆之的观点猛地蹦了出来,黄锦倒吸一口凉气。
“以文明论华夷?”
“不!”
蒋庆之摇摇头,“文明只是基础,我说的是,融入臣服!”
“融入臣服?”
“对,就是融入臣服!不是什么羁縻。”蒋庆之一字一吐道:“所谓华夷之分,华夷之防,我以为,认同中原,认同华夏,并愿意融入华夏的,便是华。”
“若是认同中原文明,但不肯融入的……”
“那也是夷,蛮夷!”蒋庆之斩钉截铁的道。
“这也太尖锐了。”黄锦听出了煞气。
“交趾,朝鲜,哪一个不是深受中原文明影响?朝鲜甚至被称为小大明。你去倭国看看,遍地都是前唐的影子。”
“可这没错啊!”
“可我敢打赌,当中原衰微时,这个所谓的小大明,那个所谓的前唐继承者,便会投奔新主人,或是翻脸杀入中原。”
蒋庆之想到了棒子这个词,想到了那些冤魂。
“那么长威伯对华夷之防的看法是什么?”黄锦问道。
“愿意融入中原的,为华。不愿的,便是夷!”蒋庆之看着黄锦,目光炯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那么咱多问一句,大明当如何对那些不服王化的夷?”黄锦盯着蒋庆之,知晓此人对整个天下的看法,就在这番话了。
蒋庆之坐的笔直,闭上眼。
无数历史在眼前闪过……
屠杀,屠杀,屠杀……
当中原衰微时,那些曾经的学生,被华夏文明滋养壮大的异族冲进中原。
文明在此刻成了笑话。
而屠杀成了主题。
利益啊!
才是历史长河的主宰。
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或是曾亲密无间的关系,最终都在利益之前变色。
唯有利益永恒。
那么,当如何应对这等丛林法则?
他睁开眼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服王化者,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