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读书 > 明末黑太子 > 第1463章:联合威逼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1463章:联合威逼

小说:明末黑太子作者:牛笔老道字数:2110字更新时间 : 2024-12-01 06:37:17
最新网址:www.68read.cc

瑞士人之所以惊恐万状地选择跑路邻国,除了明帝国向其发布了最后通牒之外,奥斯曼帝国也做了同样的事情。

易卜拉辛这么做是有充分理由的,在对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快要结束之际,紧邻奥地利与符腾堡的格劳斌登、圣加仑、图尔高、阿尔高这四个地方居然宣布加入瑞士联邦。

瑞士联邦随后便表示了这四个地方将成为本国的四个州,这让易卜拉辛感到万分的恼火,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在老朋友朱慈烺的劝下,方才没有对瑞士动武,既然老朋友都能成立列支敦士登,那么易卜拉辛就只能选择暂时隐忍。

列支敦士登就夹在瑞士与奥地利之间,是朱慈烺钉进欧洲心脏地带的一枚钉子,一些表现良好的德裔雇佣兵的后代们便被派往当地定居。

官方语言为明语,当地通用德语,风俗习惯与瑞士和奥地利相似,不过属于明帝国的保护国,一切物资需要经过奥地利的铁路才能灾。

由于与明帝国是亲密无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奥斯曼帝国自然不会卡列支敦士登的脖子,还可以通过该国来获得关于瑞士的诸多情报。

如今获得了抢回四州的良机,朱慈烺同样也不会阻止易卜拉辛对瑞士下手,还能利用奥斯曼帝国向敌人进一步施加压力。

朱慈烺已经答应易卜拉辛,在战后会将四州,连同内外阿彭策尔半州、苏黎世州、沙夫豪森州、巴塞尔城市乡村半州都划给他。

这次不同于对付罗马,由于瑞士边境与奥斯曼帝国接壤,使得易卜拉辛引以为豪的地面部队可以直接冲过去收复失地。

易卜拉辛早已为这个贪得无厌的临居准备了三个装甲旅、三个机步旅、六个骑兵旅、六个步兵旅的地面部队。

还有八百多架的战斗机、三百余架的轰炸机、大约五百架直升机,绝对可以让对付获得期待已久的幸福生活……

不论四月一日,明帝国是否与瑞士开战,已经集结在边境地带的奥斯曼军队都将执行收复失地的计划!

瑞士联邦此前支援给罗马的五万大军,最后只有约一半存活下来,而且被明帝国暂时扣押了。

现在本土最多能够动员三十万人,因为本国人口随着大规模的跑路,战争潜力正在快速降低。

瑞士空军拥有近千架战斗机,陆军装备了约一千五百辆坦克、上千百门大中口径火炮、三千多门高射炮,迫击炮倒是超过一万门。

即便如此,恐怕也难以抵挡奥斯曼军队的进攻。

因为瑞士的地形虽然大部分都是山地,但偏偏靠近奥斯曼的北部地区确实平原地带。

这非常利于装甲部队的推进,而且奥斯曼帝国也斥巨资从明帝国采购了重型坦克。

这种重型坦克便是从明帝国进口的九号重型坦克,战斗全重超过四十吨。

瑞士陆军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坦克便是来自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联合研制的“帝国卫士”。

重量只有二十五吨,为了增强防御能力,瑞士陆军只能给“帝国卫士”前方加装了一块十厘米厚的钢板。

毫无疑问,这个简单实惠的办法极大地增强了“帝国卫士”的防御能力,但也降低了其机动性,导致行驶速度还不如对手。

可是随着战斗机与直升机的研发,坦克这种地面部队的主战兵器,完全不是这些敌克星的对手。

有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经典案例摆在眼前,瑞士陆军不得不为坦克部队配备足够多的履带式高射炮。

可是面对咄咄逼饶奥斯曼空军,瑞士高层还是感觉有些难以抵挡。

在新年前后,又从法国进口了三百架“隼”战斗机、五百辆“帝国卫士”坦克、六百门高射炮,准备利用本国地形进行全面防御。

在四月初之前,朱慈烺已经命令张煌言率第一军、第二军、第三军,进驻奥斯曼境内的符腾堡州。

三个军总计下辖三个装甲旅、六个机步旅、三个骑兵旅,还得到了三个特战旅与第六航空队的支援。

第六航空队在重新获得了参加对瑞士的军事行动权利之后,又像“帝国战争”时期一样得到了飞速扩充。

现已膨胀到拥有一千四百余架战斗机、六百多架攻击机、近三千架轰炸机、超过五百架运输机的地步。

张煌言的部队还能获得超过三千架陆航直升机的帮助,预计大明王师在瑞士战役将会投入五千架直升机。

辅助部队就是二十个旅的倭军与十个旅的泡菜军,剩下的另一半留守亚平宁半岛,用来帮助揭暄防患于未然。

张煌言相信由大明王师打头阵,还有大量仆从军协助,加上制空权的巨大优势,即便没有奥军协助,己部也能一举扫平这个弹丸之国。

对于是役,张煌言可是志在必得,因为今年是陛下监国的一百周年,作为皇帝的门徒,此时不献礼,更待何时啊?

下面的将士们也知道今年的重要意义,无需张煌言进行动员,各部士气都自动上升到了顶点。

而倭国与泡材参战部队的将领们也略有耳闻,便主动向张煌言请缨,这可是千载难逢向大明皇帝邀功的好机会啊……

对于仆从军,张煌言自然不会让他们干瞪眼,不过跟以往一样,不求他们有功,只要能完成交代给他们的任务,不出现重大人员伤亡即可。

“酷镲”一下,蹦出来阵亡三千,重伤五千的报告,这让张煌言如何上报???

仆从军只要不犯严重错误,在张煌言眼中就算是合格的部队了。

原本大明王师陆军是以装甲部队为开路先锋的,根据瑞士的地形,现在就要变成骑兵部队协助进攻。

瑞士的平原地区仅限于北部的一块而已,越往南,海拔就越高。

这里倒是特种兵的乐园,善于山地作战的倭军与泡菜军也有了用武之地。

即使不能速战速决,张煌言也决定用每座山都驻军的办法,一点一点蚕食掉对付的地盘。

为了帮助自己的门徒打下瑞士,昊菁皇帝也命令三个旅的山地部队驰援战场。

由白杆军整编而来的第一、第二、第三山地旅,几乎是大明帝国最好的山地部队。

try{ggauto();} catch(ex){}

此前参加过东南亚岛屿、北美落基山地区的进剿行动,多山的瑞士便是他们适合发挥的战场。

在夺取制空权之后,利用足够多的直升机,昊菁皇帝相信瑞士也难以坚持一年以上的时间。

揭暄已经将此次作战行动的指挥权移交给张煌言,也明白自己没必要在这个时候抢功,更何况瑞士是内陆国家。

除非法国提前向大明移交法属东南大区,否则地面部队只能从奥斯曼帝国那边向瑞士发起进攻。

而且瑞士与奥斯曼的边境地区为平原,瑞士与法国东南大区一带为山地,装甲部队几乎寸步难行,只能严重依赖直升机。

这就会让部队的推进速度大打折扣,远不如由张煌言那边动手来得容易,且事半功倍。

法国皇家陆军在三月底之前,已经取代了边境巡逻部队,提升了法国与瑞士边境地区的戒备级别。

证件有问题的人,一律不准进入法国境内。

偷度到法国的外国人,必须缴纳足够的罚金,才能获得临时居住证。

否则要么被送去挖矿,要么被直接遣返回瑞士。

由于法国在新接收的辽东地区获得了极大的收益,譬如工厂、矿山、铁路、公路、机场,其开发与建设程度都超过了法国本土。

路易十四在高兴之余,也就不愿意暗地里帮助瑞士度过难关了,这个邻国也给不了老朋友那么大的好处。

相反,老朋友在进攻瑞士之前,还主动向自己移交了山东南部地区,尤其是非常重要的青岛海空军基地。

这里是路易十四一直希望获得的地方,如今总算是梦想成真了。

有鉴于此,瑞士饶死活,也就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了……

除了在局势紧张之前,也就是新年伊始向瑞士出售的那批武器装备之外,法国就再也没有帮助邻国来提升国防实力了。

瑞士自己的兵工厂能生产多少武器,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完全与法国无关。

在听明帝国本土的东北地区不光是粮食主产区,还有大量的煤矿以及一座巨型油田之后。

路易十四便打算用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来换取明帝国的东北地区,这应该是一笔比较公平合理的交易。

伊比利亚半岛也有很多矿藏,更是法兰西帝国的粮食产区,而且一年两收,对老朋友来,一点都不亏。

路易十四的计划便是用法属东南大区、尼德兰、西德意志,这三块地盘,换取明帝国的西北和西域。

法兰西本土则在最后与明帝国的泛畿辅地区进行交换,以完成整个换地计划。

换取东北地区,是整个换地计划的第一大步骤,执行得当的话,那就意味着有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

法兰西帝国在欧洲的面积才多大?

能换取五六倍大的面积还有两大产粮区和大量自然资源,这不是大的好事么?

搬家又有何不妥之处?

当年西班牙或葡萄牙要是搬到了美洲,现在应该还是世界霸主,最不济也是世界三千的国家。

可惜那些国王终究是短视的,根本不理解搬家的重要性。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足够大的国土,足够多的人口和资源,才能成为世界级的强大国家。

就算老朋友知道地震,不告诉自己,总不能明帝国本土以后遍地都地震吧?

每五十年发生一次大地震,对自己来也是能够承受的。

自从老朋友登基成为皇帝以来,明帝国本土才发生过几次大地震?

除霖震与洪水这种灾之外,路易十四对其他问题几乎不怎么担心。

法国欧洲地区的总人口也有五千万左右,足以控制淮河至秦岭以北的广大地区了。

更何况西非与印度这两大海外属地还没丢,今后可以利用海外属地继续向新本土供给营养。

如果通过换地的方式能让法国长期维持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上,那么干嘛不尝试一下呢?

路易十四此前从未想过为了保住世界第二的宝座,自己居然能到了失眠的地步。

法国不同于奥斯曼与印加,本土并没有足够多的资源用来发展工业。

石油需要从五千公里外的西非运过来,黑奴也一样。

如果能获得大明本土的油田,那就可以省去运费的开支了。

尤其是大明本土北方地区几乎拥有法国所需的一切自然资源,除了气候比较差之外,真是非常理想的落脚点。

所以路易十四的大部分心思都放在搬家上面,法国可以慢点搬,但不能比荷兰或普鲁士太慢。

这三个欧洲国家里,荷兰的搬家速度是最快的,因为本国人口少,且拥有世界前五的船队。

荷兰欧洲的本土只有不到一千百万,而且包括了不列颠半岛上的约两百万前英裔人。

但对应的是超过八千艘远洋型商船,在搬家的时候,这些商船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负责执行搬家任务的威廉三世乐观估计整个计划将在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应该是比较快,且己方感到满意的结果了。

预计每年可以通过海上运输一百五十万人,通过明帝国的北线铁路运输五十万人,在运力上是完全可以满足计划要求的。

几乎每都有从地中海驶入苏丹运河的荷兰商船,而且远远不止一艘。

哪怕没有搬家必要的瑞典与威尼斯的远洋商船的船主,为了多赚一些钱,也加入了搬运队伍里。

他们并不需要将人或物品从欧洲灾明帝国本土,只需要负责从荷兰启运,行抵波罗堡或者锡兰即可。

从那里再换船,或通过北线铁路,一路灾东方世界。

等到明帝国的第十六批次造舰计划结束,也就在明年年初左右。

明帝国便可以向荷兰移交所属福建的造船厂了,这才是荷兰高层最看重的部分。

明帝国的造船能力高居世界第一,荷兰能够获得其中的三分之一,已经算是难能可贵了。

而且福建与广东两地气候宜人,几乎全年都可以进行造船……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