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九十六章 身出名门
《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
陈琳发布征讨文:《为袁绍檄豫州》上大做文章道:“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兄弟),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
现有史料中的相关记载,也都把矛头指向曹操,摸金校尉出自曹操之手,可谓被人锤的结结实实,想洗白都没有机会!
曹阿瞒地宫搬砖赚到飞起,却给后世之人开了一个坏头,让人诟病至今,也创造了一个颇具神话色彩的职业——摸金校尉。
或许是摸金校尉这个职业过于阴损的缘故,历史上虽然对曹操创造摸金校尉有迹可循,却并没有关于摸金校尉这个职业的半点记载。
据说摸金校尉口口相传,一脉相承,外人很难知晓他们的事情,现在乃法制社会,国家法治严明,人民安居乐业,已经失去了摸金校尉的生存空间,生活稳定大家更不需用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谋生活,我估摸着,这个职业已经绝迹了吧!
摸金校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像是藏在浓雾之中的鬼魂,无形无质,无可察觉。
实际上在阳间百分之99.9999%的人都不知摸金校尉的存在,之所以能被大家熟知还要得益于几年前流行起来的盗墓小说,里面有句口诀说的是玄之又玄:
发丘印,摸金符,搬山卸岭寻龙诀;人点烛,鬼吹灯,堪舆倒斗觅星峰;水银斑,养明器,龙楼宝殿去无数;窨沉棺,青铜椁,八字不硬莫近前;竖葬坑,匣子坟,搬山卸岭绕着走;赤衣凶,笑面尸,鬼笑莫如听鬼哭。
我没见过摸金校尉,也不知摸金校尉的本事,单从口诀上来看,貌似挺厉害的样子,他们好像有自己的一套对付鬼怪的方式,准确说是专门对付墓内鬼怪的方式,跟咱们公司的手段好像大相径庭。
话又说回来,就算摸金校尉的本事像口诀中一样又能如何,摸金校尉的本事好像不比血戾吧!盗墓贼?!充其量也就对付下普通粽子,蓬莱上面大妖都有上千,咱们又不去挖坟,带个摸金校尉有用武之地!?”
镇微笑着冲言峥摇摇头,随后开口调侃道:“没看出来,你小子懂得还真不少,你说的这些只是最表面的一些事情,真正辛密史书上不会记载,就算有人记载下来,上千年过去,也被时间磨灭在历史长河中,实际上摸金校尉的来历,比你想象中更加离奇!
摸金校尉这一行当,当今你们人类已然家喻户晓,但在许久以前,人们却对其知之甚少,直至阳间互联网迅速发展之后,你们人类才从一些帖子或者网文上才清楚了解到“盗墓这”一神秘行当的历史与考究,又或者说,盗墓这一种行当,本就是口口相传的事情,人们知道的少也是无可厚非。
摸金校尉的真正来历,你们不知晓也算情有可原。
若真轮起来,摸金校尉可以说身出名门!
摸金校尉一词,最早源于曹操不假,不过在这之前并没有摸金校尉这个词儿,曹操之前也没有盗墓这个行当!
当初从先秦到汉初的时候,盗墓往往都是用来报复墓主的举动,将其毁尸鞭尸,但是有谁可知,其中这盗墓还与百家学派之中的神秘墨家大有联系,而且这与墨家的销声匿迹有着不小的关系。“
听到这里言峥眼睛瞪的浑圆,不敢置信的失声惊叫道:“墨家?”
镇点点头继续缓缓讲到:“在你们人类中对墨家的认知是这样的,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你们只记住了墨家学术方面的建树,却忽略了墨家在大型土建,机关器械等方面的造诣。
墨家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主流文化冲突,到了秦汉时期已经萧条的不成样子,尤其是在始皇时期,墨家与儒家等等学术派和以当时的法家代表宰相李斯的观念发生了冲突,甚至破坏了贵族的利益,遭到了李斯为首的秦国势力打压,在这个时期墨家一分二,一部分人继承墨家的文化,继续传播墨家思想被称为隐墨。
一部分主张用以暴制暴用武力解决问题,这群人成了侠墨,也是最早游侠的出身。
这些在史书上都可以查到并不是什么秘密,但我要告诉你的是,墨家当时并非分成了两支,而是三支!
第三支,墨家流派,你可以看成是侠墨与隐墨的结合变种,它们即认同隐墨的思想,也认同侠墨的处事风格。
于是他们走上了第三条道路,归隐山林,开发器械研究武功,希望有一天可以用器械结束乱世局面,减少人类伤亡……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科学家!
但研发需要海量资源,没有资源钱财任何构思都是一纸空谈,隐藏在深山中的“技术宅墨”们很快就发现他们的物质捉襟见肘无以为系他们的器械研发,于是他们便准备外出搞点钱财。
墨家三分后,侠墨游走在秦国各处打游击,配合当时的六国余孽刺杀秦国政要,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刺秦王,博浪沙刺杀,这三次刺杀背后都有侠墨的身影,或穿针引线,或通风报信。
最要致命的是嬴政的第四次遇刺!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