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大同之治
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到了,这个月由于他做工卖力,得了将近四两银子,还了三百文给博尔齐后,他还有许多剩余。
本来博尔齐答应放了月假后就带他去大同开开眼界,但是没成想随着羊毛制品需求扩大,原材料也供不应求。
察哈尔的羊毛期货市场也应声上涨,这让博尔齐动了许多心思,在加上官府有意鼓励他们行商,于是大同境内开通了走商的执照。
大同一共只有拍卖了七块牌照,三年一换,拥有着执照可以在官府租借,或者购买武器。
武器可是有最新的燧发枪,甚至只有一百多斤的迫击炮也能购买。
董亮此举一是原材料的确有些缺乏,但这不是最要理由,主要是为了扩大影响力,还有刺激武器研发,最先膛线枪已经大规模列装,那些淘汰的装备自然不可能丢在仓库里发霉。
而且随着武器的巨大进步,以及军事训练难度的大大降低,已经不能出现几十上百万的游牧民族吞并中原的情况,国力的提升,军事力量的提升,主要就是看谁能更大规模的组织百姓。
国战,比拼的是整个社会的组织度。
以传统的封建王朝,皇权不下乡,就算穷兵黩武,强行五抽二,组织大量的队伍,对于皇权反而是十分危险的,因为人不是机器,也不是动物,当他们得知自己手上的东西可以远距离杀伤敌人时,只有有心人一扇动,你才他们会不会调转枪口,对准那些骑在他们头上的老爷。
历史上沙皇俄国就是因为无底线的动员,几乎将国内的男丁都武装起来去填一战时期的战壕,士兵们实在无法忍受沙皇用自己生命完成他的丰功伟绩,从而调转枪口攻进了莫斯科,吊死了沙皇。
就这还是完成近代化的沙俄就是这种结局,而以传统封建国家,那些强征而来的农夫大部分其实用来修建工事,运送粮草的,是没有多大战斗力。
因为经受训练的农夫上战场,一旦战事不利,就会发生溃逃,从而动摇本部大军。
而那些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其实也经受不住太大的伤亡,能够扛住一层伤亡就算是精锐了。历史上那种斩首过万的大战役,都是地方溃败后,骑兵收割才可能发生的。
所以要想最大力量完成国力的压榨,那么就要求政权拥有强大的组织度,要让百姓明白因何而战,虽然大部分是忽悠百姓,但至少口号要喊得伟光正。
而这些伟光正的口号虽然不能让所有人相信,但是一定有不少傻子相信。
这些傻子中也有不少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人,也就是这些傻子中的少部分人能够推动历史的洪流。
这是董亮为这个世界步下的阳谋,尽管他的过程会血腥无比,甚至会让素以千万的丧生,但没有办法,这是历史的必然,无非是早晚而已。
获得牌照的七家三家汉人,两家满人,两家蒙古。从获得牌照后就马不停蹄的组织商队奔向了草原。
而商队最抢手的不是那些退役的士兵,而是拥有勘察技术的学生,大同煤矿与铁矿所拥有的巨大潜力如何不让他们眼红。
如果是他们做的话,最起码里面的煤矿工人不会给他们那么多钱,草原上有的是奴隶,为什么不去抓捕?还要规定什么最低工资标准,还要每一旬就放一天假,每个月放三天假。
这是来做老爷的,还是来做工的。
大同境内他们自然不敢这样做,但是大同之外的地方代国宫可就管不到了。
董亮之所以给予这些苦工如此好的待遇,一半是同情,一半是不得已为之。
殖民统治虽然好,但是后患无穷,历史上搞过殖民统治的西方列强那个在进入现代后,没有深受其害,移民大军将本国的主体民族冲击的七七八八。
你殖民人家数百年,人家的文化,制度自然会无尽的趋向你,甚至心理认同也是如此,如今人家大批大批的移民,你收还是不收?
收吧,城市化是最好的避孕药,主体民族生育率急速下滑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而移民人口大部分又是穷苦国家去的,可是能生的狠,民族结构一改变,再加上你的殖民历史,这可是一颗很大的雷。
不是不响,只是时候未到。
至于说咱们殖民只要要地不要民,那就更搞笑了,把殖民地上的人都杀了,你去压榨谁?难道还是本国的牛马?
而且近代经济,工业时代,最重要的生产,而是市场,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是无法孕育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是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产业升级。
再说了灭绝人口,是一件很有科技含量的事情,除非传染病,近代是没办法高效率,短时间的杀人的。
而搞什么黑奴,更是臭招,原本黑人是没什么民族认同的,在非洲大陆上自相残杀的可能比白人还欢,但是你把人家全部捉过来摘棉花。
这些黑人都普遍受到压迫,从而形成了一种共同历史记忆。而这些共同的历史
记忆更是塑造一个民族大杀招。
你越压迫,黑人就越团结,民族觉醒的也就越快。
最重要的你这些压迫的事实,经过近代国家思想洗礼的国民,一定会诞生不少有良知的人,这些人如果公然的站在黑奴这一边,你要怎么做?
一块杀了?
可是黑奴本身就是一件工具,一种财产,小规模的杀,人家抱团也就越紧。
大规模的屠杀,杀完呢,没人给你摘棉花,你亲自去啊,还是去压迫本国同族国民。
历史上美利坚没有弄绝本国黑人,你当盎撒人是心太软,还是手段没有你狠。
所以这些历史上踩过雷的做法,董亮是不可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去重蹈覆辙,至于后人如何,他管不了。
而这种事情,也肯定有人会去做。
董亮现在要做的,就是在历史上树立一个标杆,我不玩那些殖民压迫,一样能做的很好,他要让大同成为真正的大同社会。
成为人们记忆中的地上天国。
成为文人脑海中,孜孜不倦追求的三代之治。
多桑没有了博尔齐的带领,好在室友吴大富是个热心肠,纠集了宿舍剩余无处可去的三个人,开开心心的去了大同。
四人穿上了干净的衣裳前,先去工地理了个发,由于工地对于卫生要求很高,所以尽管恢复了汉法,但是底层百姓也没几个人蓄发,都流程现代的短发或者干脆就是光头。
理发店的人很多,但是十文钱就能理与代国公一样的发型,大伙还是比较乐意,理完发再去洗个澡。
穿上新衣服后,几人便出了工厂,才一个月的时间,多桑觉得集宁的人又多了起来,又繁华了不少。许多店面的窗户换成了玻璃,显得更加的明亮。
几人在外面的摊贩上吃了一碗胡辣汤后,就准备去大同。
摊贩老板是个汉人,吴大富也熟络的开始攀谈了起来。
“老丈,你是哪里人?听口音好像不是本地人。”
老丈呵呵一笑:“本地人还会待在集宁这个小地方,早就挤到大同享福去了,我是直隶人,闺女驾到了大同,经她一说,才和三个儿子到了大同。”
吴大富看了看,只有一个阿婆在帮他洗碗外,再也没有多余的人了:“您老那三个儿子呢,怎么不来帮您?”
老丈听到这个问题后,话匣子更是打开了:“现在到处缺人,那里有年轻小伙来和我摆摊。”
“那您三个儿子在什么地方高就?”吴大富也顺着老丈的话,开始询问。
“大儿子就在城内修铁路。听说明天开春,这里要修一条通往大同的铁路,去一趟只要大半个时辰。”
吴大富是知道铁路的,煤矿工地里就需要铁轨将煤炭从矿洞里面拉出来,平常也坐这些矿车进入矿洞,要是这铁轨开通后,那真的就太方便了,每旬放假就可以去大同玩一趟了。
“现在铁路修到什么地方了?”吴大富好奇的问道。
“说是从大同和这里同时开工,集宁这边已经修好了三十里路,这三十路路现在就可以坐了。”
吴大富一听顿时想去体验一番:“那车站在那里,车票钱贵不贵?”
“十五文钱,贵个啥呀。”
吴大富听完后,和这几个人商量了一番,这几个蒙古人汉语说得不利索,好在吴大富语言天赋不错,能勉强和这几个人交流。
老丈听到吴大富居然会蒙语,也是吃惊。
待他们几个人说完,老丈就说道:“我说,你这个后生,既然会蒙语,怎么还在矿洞做工,去找一家商社,去草原寻活啊!”
吴大富也知道这么一个情况,摆了摆手:“听说要刷枪弄棒,我不喜欢,现在做矿工也挺好的,做个两年,当上工头,就买个房子取个媳妇。”
老丈笑了,对于这个年轻人的选择没有什么评价,去草原虽然听说能赚到大钱,但是背井离乡,多说还是不美,这下矿洞,虽说苦了点,但要是拿从前的日子比起来,那简直是天上人间。
“后生,你家人呢?”
吴大富听了有些低沉:“都死了,双亲饿死了,哥哥去当兵,十多年了也每个消息。弟弟妹妹不知道被买到什么地方了。”
老丈听了一阵惋惜:“可惜没赶上好时候。”
吴大富惨笑一声,没有多说什么,又喝了一口汤。
多桑将自己的胡饼分了一点给吴大富,他不知道怎么安慰,只能以这种最朴素的方式。
老丈也好像想起了什么,给每人再添了点肉汤。
几人喝完肉汤,便去了老丈说的车站,买好票,便坐上火车。
火车票分几种,站票呢只要十文,专门有个站票车厢,供大伙站。
而有位置的呢十五文,靠窗的二十文。
除此之外还有听报车厢,车厢里面会给大家读读最近的报纸,还有小曲献唱,二十五文。
多桑一心就想留在大同,除了认真学习汉字外,对于大同的一切都格外的好奇,于是在他的提议下,大家都买了可以听报的车厢。
火车是宽轨,轨道足足有两米五宽,火车的宽度更是达到五米。让里面显得十分的宽敞。
齐地声响起,火车便开始启动,大伙一阵欢呼,多桑从这些人吼叫声中得知大多都是蒙古人,废话,这个车厢主要就是用蒙语读报纸。
识字的汉人很多,那些汉人才不会花这个冤枉钱呢。
说书先生用了一个简便的扩音器,报纸的首页自然是大同最先的政策新闻。
首先便是平权宣传,人人平等,男女平等,等等思潮。
虽然大伙都知道不太可能实现,但这些东西想想也是挺美的,所以还没等读完,就是一阵掌声。
报纸上说明年开春,大同境内每个集镇,还有规模达到两千人的大村都要免费开设学堂,九到十五岁的孩子,都可以进入学堂学习,并且提供三餐,并且规定男女比列不能少于七比三。
这则消息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坐上这个列车都是外地跑来求生的。
然后便是这次秋闱招录近一千名官吏,补充到各个地方,各个衙门之中了。
大同的官吏考核不是采用名额限定,而是从采用类似于资格考试一般,只要能够考及格就能做官。你能考上一万名,就收录一万名。
之后便是平栾铁矿与大同煤矿铁路的修通等等。
然后便是国际新闻。
大明皇帝朱由榔率领攻入广东,耿继茂与尚可喜投降,朱由榔顺势封了这二人做个富贵公爵,送去南京养老。
众人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由的有些低沉了,在大同做功的,自然是倾向大同,不希望大明皇帝北上灭了这乌托邦。
再之后便是一些科技新闻,说是发明了什么天文望远镜,能清晰的看到月亮,上面空无一物,还有显微镜能等等,还有什么血液循环,血型等等。
这些多桑都听不懂,但是还是迷醉在这些新闻中,因为这些东西的出现证明了代国日新月异,应该没那么容易攻下。
再之后是代国给大清提供了上千石种子,肥料等等的新闻。
而清国虽然也在进行了改革,但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缝缝补补,并没有太大的变动。清国财政困难,所谓开元急流,不过就是鼓励经商,还有压缩政府预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