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读书 > 替身农妇养娃记 > 201 妇人不能被写进功德簿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201 妇人不能被写进功德簿

小说:替身农妇养娃记作者:耕泽字数:1116字更新时间 : 2022-09-22 01:13:50
最新网址:www.68read.cc

这得费多少石子啊。

“咱修路是村里世世代代的大事,修好了,子孙后代都受益。”董梅看向周树根,“周大哥,我记得上次盖房子的时候,你说砖瓦窑有很多碎砖碎瓦?”

周树根朝着她点点头,“是有不少。”

“那好,那修路用的碎砖碎瓦算我的。”

各位老祖们相互看了看,这可是要费点钱的。

“梅娘,这样的话不公平。”老祖道,“光叫你一个人出钱,那村里老少爷们的脸往哪儿搁。”

老祖是个明理的人,特别是在大是大非上,他必须掌好舵。

在场的也有些人附和老祖的意思。

路是大家的,按理说大家一起出钱出力才对。

也有些不吭声的,缘由很简单,一来董梅比他们有钱,二来来往村里的牛车马车大都是奔着作坊而来的,董梅又占着各个作坊的份子。

由她出大头也实属情理之中。

“老祖,我一个妇人,也没力气帮忙,您就别拒了我的意。”董梅朝老祖颔首道,“不过,光有这些还不够。最好再掺点石子沙子进去。”

“梅娘这法子不错。”周树根道,“咱再铺垫些夯土,砖瓦片就不会被雨水冲走了。”

“还是周大哥想得周全。”董梅道,好在这儿的路大都是人走,马车牛车行驶,最重也不足千斤的重量。

既然董梅都出了大部分材料,那在座的爷们也不好说什么,他们不过出把子力气。

这路也不是一直修道镇上,不过是从村里到通往镇子主道上罢了,也就两三里地,两马车的宽度。

“既然梅娘慷慨解囊,为村里谋福利,那就把这事写进功德簿里。”老祖沉声道,不能叫梅娘白白出了钱。

此话一出,下面又窸窸窣窣议论起来。

而董梅是头一回听到有功德簿这码事,她不解得看向李勇,李勇示意她别说话。

生怕她哪句话说得不好,影响她上功德簿了。

所谓功德簿,大都是记录各里长、老祖做过的一些利民的事情。再有就是村里有人做过特殊贡献的事。

不过功德簿上记录后者的寥寥无几。

祠堂里的功德簿可不是一般人能写进去的,况且她还是个妇人。把妇人的事迹跟祖宗排位放一起,受子孙后代祭拜。

在场的大老爷们难免心里有疙瘩,“老祖,梅娘出钱,大家感激她,但她毕竟是妇人,怕是祖宗们不愿意?”

“你问得好!”老祖粗哑的嗓音提高了几分,“今个我就解释清楚,免得日后有人嚼舌根。”

“大约两百年前,咱的祖先就定居在此。为了激励族人们好好建设家园,才有了功德簿。功德簿第一页有明示,凡是为村里做出特殊贡献的人一律写进功德簿。以供子孙后代瞻仰祭拜。”老祖拄着拐杖,在厅里踱着步子。

这功德簿也算是族人的一种传承了,还透着点深厚的底蕴。

董梅规规矩矩的听着,此时是没有她说话的份的。

“祖宗并没有说,妇人不能被写进功德簿。”另一老祖的白眉毛还颤了颤,“若有不服的,就跟梅娘一起出钱买砖买瓦,咱也给写进功德簿里。”

这话怼得直接,看来这位老爷子是个直肠子,懒得跟人解释,直接来硬的。

他的话当然没人敢接下去。

那是要付出实实在在的银子的。

犯不着为了一个虚名而让全家人饿肚子。

“老祖说得有道理。”一汉子直言道,瞧着像是陈招娣男人李南平,“要说梅娘的功绩,不光是她要出钱修路,更多的是带着大伙儿办作坊,让我们都有活干。大家说对不对?”

“对对对。”

“咱不能有偏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得写明白了,让后世也看看咱是怎么起家的。”

这可真是怪了,陈招娣跟李南平完全不似一路人。

唉,这就是古代盲婚哑嫁的产物吧。

既然再没异议,老祖又强调了修路之事是件福泽后代的大好事。至于其他的防灾事情各凭自愿。

众人散去后,董梅就把拉碎砖瓦片的事托给了李勇,由他全权安排,她只负责出银子。

“叔,眼下您又要忙起来了。”

屯粮、修路、烧炭,这些事都得他起头。这个世上,大都以村子为单位,相互依附着生存。

很多事一两家是做不成的。

“对了,叔,您那边登记下要借粮的人家,我叫志明一起办了。”董梅道,“这阵子,志明正好在外面跑粮食的事情。”

“那行。”

真是帮了他大忙了。

“梅娘,他们的借据留我这儿,你不要出面。”李勇道。

董梅道了声“谢”就朝家去。

李勇这是在保护她呢。

出资修路跟帮人买粮这是两码事,一个为公一个为私。哪个世道都有仇富的人,特别是像董梅这样没有根基的寡妇。

若得知是董梅帮着筹的粮食,到时候指定有不还钱的,或者拖欠的。人们会觉得董梅不差这点,干脆就送给他们得了。

不是说董梅送不得人粮食,是这种做法会让人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李勇就不一样了,他是里长,他操持这事也算是职责所在,而且人们会感念他的好,会更加拥护他。

接下来几日,村里为屯粮的事吵翻了天。特别是家里有粮的反而更难抉择,大儿说留着粮食,心里不慌;二儿又说不如卖掉些粮食,好把钱用在别处。

都是一大家子,意见很难统一。

不过这些李勇不操心,万一有事,那都是他们自找的。

幸好,村里十来户特困难的,都来他这儿登记借粮了。

其中一户就是顶替了苦杏舀胖豆子的那女孩家,她爹姓胡,娘姓叶。

叶氏敲开了李勇家的门,开门的是汪氏,汪氏热络地把人领进了屋。赶巧了,董梅抱着孩子来跟李勇说事,被汪氏拉着聊天还没离开。

董梅是不认得叶氏的,不过叶氏跟汪氏打过招呼后,接着又喊了一声“梅娘”。

那日开会,她男人去不了,她本到了祠堂门口,还是迈不开脚进去。

从邻居那得知可以借粮,她才厚着脸皮来找李勇。她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八岁了,就在豆腐坊做事,六岁的儿子在家里帮衬着,她自个就忙外边的事儿。

她家没有水田,两亩荒地还是她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的。种了些高粱玉米,完全不够吃的,这两年都是靠着山里的野菜一家子才没饿死。

就她来李勇这儿借粮的事,还是瞒着他男人来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