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八读书 > 汉末第一兵法家 > 第三百六十章 蜈蚣挂山梯
加入书架 推荐本书

第三百六十章 蜈蚣挂山梯

小说:汉末第一兵法家作者:南宫我梦字数:1734字更新时间 : 2022-10-21 17:05:51
最新网址:www.68read.cc

关羽见李孟羲说着说着,眉头紧皱,又没声了。

关羽和刘备不好打搅陷入沉思中的李孟羲,只好等他回转过来再问。

此时,李孟羲想什么又想的入神了呢。

在脑海中思绪纷飞的无数混杂的画面之中,李孟羲想到了曾经在cctv7,即,农业军事频道看到过的,特种兵们野外作战时,特种兵们过两山之间的山崖时,是用弓弩把连着绳索的铁钩射到山崖对岸去,只要钩到树干石头什么的,只要钩结实了,人就能像猿猴一样,顺着绳索爬过去。

用弓弩来抛射绳索,比人力爬过去快捷的多。

二十一世纪的弓弩,和汉朝力道最大的大黄弩哪个力道更强,不太清楚。

大不了,大黄弩力道要是不行,直接搬床弩过来,发射弩枪,以床弩的力道,别说挂到对面树上了,弩枪深扎进石头缝里也是可以的。

吊桥断了,派身手敏捷的士兵爬下悬崖, 在路况极不好走的情况下,可能得半个小时, 才能爬到对岸山崖。

而且, 这过程中, 可能士兵会失足坠落山崖。

而要是用强弩发射铁钩,或者用床弩发射连着绳索的弩箭, 可能运气好,一发弩箭射过去,铁钩就钩到了几十米外对面山崖上一棵歪脖子树, 前后所需时间可能还不到一分钟。

一分钟,对比一个半小时,节省的时间是二十九分钟。

二十九分钟,按五秒可以顺着吊桥投放到对面一个人来算,二十九分钟的时间优势, 足以把数百人投放至对面山崖。

数百人趁其不意, 足以从山上绕到敌军大营后面, 埋伏起来, 等到晚上,足以杀敌军个措手不及。

李孟羲甚至知道特种兵们的抓钩是怎样的——最好的抓钩形状,应该是一个抓钩上,有三个或者四个弯铁钩, 这样, 不管铁钩射出去是怎么的角度,都至少有一个钩子可以勾住树干。

不仅山崖间搭桥可用,在河上搭浮桥,一样可以用床弩把绳索射过去, 很快捷方便, 而且安全。

看来, 军中技术装备又得增加了, 强弩手们除了配备普通的弩箭以外, 还应配备一种抓钩箭头, 以方便在悬崖峭壁之处, 辅助通行。

妙哉!特种箭头。李孟羲脸上不由浮现笑意。

见李孟羲眉头稍缓,关羽边把一根柴添到篝火里,边好奇问,“羲儿,何事开心?”

李孟羲回过神来,振奋的把自己方才所想告知刘备关羽,

“关将军,玄德公。我等之前所议,军中每百人,配备一二抓钩,利于拔寨。

现下提到于山崖之间搭建吊桥,是否可特做一弩箭,箭头做成抓钩形状,遇山崖难逾之时,弩箭拖曳绳索,射至山崖对处,若抓钩恰钩住乱石树叉之处,我军士卒立时缘绳索而过,岂不迅疾?”

说完,又道,“若弩弓力道不足,亦可用床弩,以床弩之力,弩枪可射百丈之远,百丈险崖亦可过。”

李孟羲的奇思妙想,让刘备和关羽大开眼界。

李孟羲已经把弓弩或床弩用来搭设吊桥的用法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不用多加思考,刘备和关羽二人就很清楚,此法绝对可行。

暂不说刘备关羽二人深受启发了,李孟羲也迫不及待的想把这耗费了诸多脑细胞才想到的好主意给赶紧记下来,万一明日忘了,等于白想了。

“说到吊桥,某倒觉得,吊桥若是竖着用, 也很好用。”李孟羲皱眉说道。

吊桥还能竖着,刘备关羽不解其意, 不约而同的迟疑声问, “如何好用?”

李孟羲组织下了语言,抬头看了关羽刘备两人一眼, 问,“若要从山崖高处往下爬,该如何爬?”

“选一灵巧之士,抓藤攀石,小心下爬。”刘备答到。

一旁,关羽捻须沉吟,“可使人以长绳缚其腰,然后,攀绳向下。”

刘备说徒手从山崖爬下;关羽则说,山涯上的人拉住绳子,系住爬山士兵的腰部,然后,士兵就抓着绳子,有了借力处之后,缓缓下爬。

关羽的方法更好,然而李孟羲有更好的方法。

“由上爬下,我有一物——蜈蚣挂山梯。”李孟羲一字一顿的说道。

蜈蚣挂山梯,听名字就很厉害,关羽一双丹凤目微睁,问,“何为蜈蚣挂山梯?”

“所谓蜈蚣挂山梯,即,梯阶逾数百阶之悬梯尔,因悬梯细长如蜈蚣,故曰,蜈蚣挂山梯。”

说着,李孟羲抽出腰间短刀,就地在地上随意画了一副悬梯。

画完一看,地上画的,悬梯和普通的梯子也没区别的啊,于是李孟羲转头一想,就在梯子上方,画了一个对照物。

对照物就是几笔山崖。

这寥寥几笔山崖画完,整幅图,一看就是从悬崖上挂着的一副长梯的样子。

“且看,这便是蜈蚣挂山梯。从山崖上往下爬,徒手不借外物,极其危险,而纵然借助绳索攀缘,全身可着力之处,只双手而已,依然不便。

而若有此挂山梯,梯长数百阶,高崖垂至谷底,士卒沿梯攀缘,双手可握梯阶,双足亦蹬梯阶,于是,双手双足全有可借力之处,稳当便利许多。”

李孟羲缓缓讲到。

刘备关羽皆面有惊讶。

不消说,蜈蚣挂山梯这个听起来厉害非常的名字,刘备关羽又误认为是李孟羲的师承,是李孟羲从那个神秘的老师那里学来的。

其实呢,蜈蚣挂山梯,就是软梯而已,结构和直升机所用的软梯是一样的。

而之所以用蜈蚣挂山梯这个名字,是因为啊,曾经看过一点《鬼吹灯》这部小说,盗墓贼们经常下到深山巨谷去盗墓,长达数百米的挂山梯能帮助盗墓贼们很容易到达用其他工具不容易到达的地方。

说起来,软梯不是什么高科技玩意儿,汉朝肯定有。

但,普及度和思路应该是个问题。

就比如曲辕犁唐朝就已经很普遍了,可一直到二十世纪,解放后,很多偏远山区的人们,依然是用很原始的木直犁的,要知道,唐朝到二十世纪,时间已过去了千年之久,曲辕犁技术也已经传播了千年之久,尽管这样,依然有普及不到的地方。

古代的技术传播效率,实在是不堪。

所以,悬梯尽管不是什么高科技技术,但并没有被太普遍的利用起来。

悬梯技术在汉代有没有普遍用于军事之中呢?答案是没有的。

后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遇到险崖深谷,实在过不去,就在身上裹上毯子,顺着山坡滚下去。

为什么直接滚下去?因为邓艾没带挂山梯。

不然,要有一副挂山梯,不致每遇山谷,就得九死一生的往下滚。

只此一件挂山梯,便是放在武经总要里也足够的。

按对鬼吹灯电影的印象,盗墓贼们下斗的时候,两个喽啰,放下背后背着的一卷梯子,梯子哗啦一卷开,一卷梯子能展开很长。

从这儿便可以看出,挂山梯可以做到轻量化,毕竟人的重量又没多少,真要是采药人坠崖的时候幸运的抓到一把石头缝里的枯藤说不定就能捡回条命,枯藤都能经的住一个成年人身体的重量,那么,手指粗细的麻绳,加结实的木阶,就更能经受住人体的重量的重量了。

综此种种,虽说还没开始做挂山梯,李孟羲认为,可悬挂上下垂直高度一两百米的挂山梯,完全可以当做单兵装备配备的。

之前已经决定,每个百人队,配备一张大网,一张大网几十斤,背着网,铺盖就不能背了。

同样,伙夫背着瓦罐陶翁粮食之类的,铺盖也就不能背了。

一人背一床铺盖,是最理想的状况。

而其实,两人挤一张床也没问题。

也就是说,极限状态,一个百人队,只用五十人背着铺盖,其余五十人,可以背着粮食,三两百支箭,大几百斤粮食,或者一张重几十斤的大网,或者一卷重几十斤的挂山梯。

把挂山梯作为辅助装备加入到士兵们的装备序列之中,单兵的负重能力有限,要加装备,自然会挤压其他物品的携带量,因为要带蜈蚣挂山梯,就得有一个士兵不能带铺盖了,就得跟别人挤一张床了。

装备要带的多,床铺数量就被压缩的更少,于是士兵休息的时候,舒适度会降低。

但这并不是大问题。

挂山梯足可列为兵家秘传之术。

关羽对此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梯子挂上,然后士卒一个个顺梯向下爬,当所有人都爬下来,那梯子怎么收回?

如果说要留最后一个人收梯子,那最后的那一个人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李孟羲无法回答了。

对啊,除非过一道山,就扔下一道梯子不要了,不然,要收回梯子,还真不好解决。

梯子过一道山就不要了,此法不可行,要是山多,过道山就没了一道梯子,没走多远,梯子就没了。

挂山梯还算比较重要的战略工具,必须要回收。

而要回收,就面临着关羽所提的问题——最后回收梯子的那个人,咋个下去呢。

要说留在最后的那个人,把梯子解下之后,用绳子绑着树,自己顺着绳子爬下来,也行。

虽然绳子肯定是无法收回了,这相当于,用一条不怎么重要的绳子,换回一套很重要的挂山梯,算是能减轻后勤压力的一种方法。

或者,可用技术手段来解决。

有没有一种技术,在到了山崖下之后,可以在山崖下就把挂山梯取下来的方法呢。

李孟羲冥思苦想,哪怕他想到了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也想不起有什么技术在软梯挂在山上之后,自动收起的,而且不是向上收起的,而是向下收起的。

除非有什么黑科技,才能做到梯子绑在山崖上,不用人解梯子自动能把自己解开的。

思来想去,就只有弃卒保马这一个策略了,用一根细细的不值钱也不重要的,每一个士兵能带上数条不止的细长麻绳,来保全珍贵的挂山梯。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第三百六十章 蜈蚣挂山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