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围三缺一,取死之法
为探查敌城详明,刀盾士连出动两次,次次有损伤。
第一次过去还好,伤的一些人都不是要害,第二次有一人脸颊中箭,看样子情况有点严重。
李孟羲跟过去看了一会儿,因为帮不上大忙, 他就离开了。
伤兵营外,关羽等在那里。
李孟羲一见关羽便说,“应少带些的人,少带些人,便少些损伤。”
李孟羲意思是说,去探查敌城,不该那么多人。
人多, 死伤就多。
关羽沉默了一下,然后看着李孟羲, 道,“实则不然。”关羽驳斥了李孟羲的说法。
“羲儿,我问你,此次前去探城,伤了多少人?”关羽问。
“十人。”李孟羲不假思索直接答道。
“嗯。”关羽点了点头,“两百人临城,伤了十人。可羲儿你可知晓,若此番,只派人甲士十人临城,这十人,全都要死。”
“派甲士两百,伤十人。派甲士十人,全死。怎言人少伤亡少,人多伤亡就多?”关羽笑着看着李孟羲。
李孟羲一下就迷茫了,他搞不懂, 难道不对吗?人多, 承受箭雨的人多,伤亡就会多。
人少, 目标少,伤亡的人就会少,不是这样吗?
李孟百思不得其解,他抬头,疑惑的看着关羽,问,“若甲士十人,怎就十人尽死?何道理也?”
就是十人尽死,事实就是如此,但李孟羲问道理,这个道理吗……关羽沉吟良久,好一番思索之后,才想到给李孟羲讲解。
“这样,羲儿,《吕氏春秋》可曾读过?”关羽问。
“未曾。”李孟羲更加不解,说伤亡,跟吕氏春秋有什么关系。
关羽随后道, “《吕氏春秋》有一言, 曰, 【万人操弓, 共射一招,招无不中】。
言中之意,若万人同射一靶,则必能中靶。
临城之时,城头黄巾有数,假设就按他弓手百人。
我若百人临城,他弓手百人射我,一弓射一人,中于不中,难料。
我若十人临城,城头亦百人射我,十弓射一人,中与不中,九一均分。若我只一人临城,则百弓射一,此人绝无生还之可能。
如此说,你可能明白?”
李孟羲惊讶的看着关羽,李孟羲此时处于震惊之中。
震惊之处在于,吕氏春秋,一听名字就是春秋战国时候的古早着作,然而这么一部久远着作,神奇的在里边提到了兵器知识。
震惊之处第二在于,弓弩的杀伤成果是和概率学相关,而关羽显然懂得概率的原理,从关羽表述就能听的出。
震惊的第叁处,李孟羲恍然一下就明白了,我方攻城兵力可多可少,但敌城兵力受城墙限制,总兵力是不变的。
十人攻城和百人攻城,死伤到底哪个多哪个少,完全是概率问题。
可以略算一下。
假设,敌军弓弩手水平相等,敌军对我军一人瞄准射击之时,整场战斗其能杀伤我军士卒的概率,假设为十分之一。
那么,城头弓手百人,我百人攻城,此时,城头每名弓手盯我一人,则每名攻城之士死伤的概率,都是十分之一。
问,一场战斗下来之后,死伤大于等于十人的概率是多少?
简单计算是,十个0.1相乘,再与九十个0.9相乘,得概率。
再计算十人攻城,死伤十人的概率。
二者相比较,可以明显得出,百人攻城的时候,伤亡比十人攻城小的可能性更大。
由此,李孟羲弄明白了一个重要问题。
面对敌军弓弩部队的时候,人越多,平均伤亡反而越少,因可分薄敌军箭雨。
反之,如果我方是守城弓弩队,敌军为目标,那么最高的杀伤模式是,视其百人为一人,也就是我军尽可能的朝着对方一个目标攻击,那么一轮攻击,敌军单个目标几乎必死,然后再同时攻击第二个目标。
这是杀伤效率最高的战术,由此可见集火的重要性。
同时,引申出来一个问题,弓弩队朝着同一个目标集火,倒是能做到,可是,该怎么协调人力,该怎么指明目标呢?
李孟羲立刻就想到了方法,用鸣镝!冒顿单于用鸣镝指引攻击,此战术很适合小规模作战。
在守城之时,每五十人弓弩手,其中有一人由经验丰富能判断战场形势的老卒担任,此老卒,用弓和鸣镝,鸣镝红杆红羽,然后,此老卒用鸣镝射向哪里,其附近左右十几几十人就往哪攻击,集火城下敌军。
如此,杀伤效率数倍于各自攻击。
尤其是某些危急时刻,敌军顺着攻城梯眼看要爬上来,此时叁两人对着射击,不足以立刻把敌军射下梯子,得立刻附近所有人统一集火才行救急。
如何集火,如何协调人手,如何指定目标,鸣镝是最好的选择。
攻城战术再次更新。
守城战法也再次更新。
守城之士,应安排善射的鸣镝军士来指引集火目标。
此鸣镝士,或可称之为【射声士】。
关羽一直在打量着李孟羲,眼见李孟羲从眉头紧皱的思索模样,到眉头稍缓似有所悟,再到最后,见李孟羲突然笑了,关羽就知道,李孟羲肯定是弄懂了为何人越多,攻城之时,反而伤亡会越少。
“关将军,我弄明白了!”李孟羲抬头看向关羽,一脸自得。
关羽点了点头,看着李孟羲,又道,“百人攻城,伤亡反而小于十人攻城,还有一关键——在盾阵。
羲儿你想,十人结盾阵,无论前后排几人,怎么排,疏漏必大矣,盾阵不能严整,于箭雨之中,如若单盾。
但若百人结盾阵,纵十横十,盾盾相压覆,密如层瓦,方圆盖阔,实若屋顶。
如此盾阵,如若龟甲,敌纵百人引弓射来,彼焉能一射入隙?其纵是百人神射,亦难。
故,十人难成盾阵,百人则可成龟甲盾阵。此所以,百人攻城,伤亡小于十人攻城者。”
李孟羲再次瞪大了眼睛。
李孟羲都惊讶了,惊讶的看着关羽。真是没想到,根本就想不到这一点,人多攻城,还因为盾阵的原因,能有效防御箭雨。可不,十个人组盾阵,组个锤子盾阵,怎么组都有破绽,顾前就顾不了后,顾左就顾不了右。
关羽于军阵上的见识,让李孟羲佩服,他李孟羲就想不到这一点。
见李孟羲一副听懂模样,关羽抚须又道,“之所以百人临城探查,而不用十人,除伤亡,除盾阵以外,尚有第叁处,尤为重要。”
关羽语气郑重了起来,“羲儿,你可曾想过,我等前去临城探查详明,若只十甲士前去,万一,黄巾看有机可趁,勐然放下吊桥,打开城门,骑兵如风,忽然朝我等冲杀而来。此时,我等离城叁十步,离城门处亦近,我大军尚在营中,远叁百步外。
彼骑兵瞬息冲至,我等只十人,如何抵挡,纵想逃亦不能,尽死也。”
关羽道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李孟羲更加震惊了,他忽然明白,原来守城的黄巾竟然还能杀出来!原来守城一方,还能突然杀出骚扰!
想到这里,李孟羲突然想起了此次围城,围叁缺一……李孟羲有些焦急的问,“既如此,那我军围叁缺一,岂不取死之道?
围堵北东西叁门,南门未有一卒,若黄巾骑兵突然自南门冲杀出来,东西两人离南门又不远,我军岂不瞬间被其偷袭侧翼?尤其万一攻城正酣之时,他突然来袭,截断我攻城势头,岂不令我前功尽弃?!”李孟羲瞪大着眼睛盯着关羽,焦急之下,立刻拉着关羽就要走,要关羽快点做出准备,省的被黄巾从南门杀出来。
看李孟羲这个样子,关羽哈哈笑了,“勿忧勿忧!”关羽安抚道,“我早已令东西两营做好防备,谨防北面来敌,黄巾不能与我军野战,他若敢出来,正好残其军力。”关羽手抚长须,面带轻笑,一副澹然模样,笃定无比。
“不过,”关羽看向李孟羲,点评道,“羲儿你用围叁缺一之法,确实有欠考虑,日后再围城,全围还是留一门不围,应详加考虑,而后为之。”
李孟羲郑重点了点头,而后正色,后迈一步,直身朝关羽拱身认真一礼,“多谢关将军教导。”
李孟羲的感激是心悦诚服的。
关羽伸手虚扶一下,算是受了李孟羲一礼。
此次前来围城,围叁缺一的计策,是李孟羲提的。
没想到,这个计策会的不对,会如此的蠢。
关羽也是,明知道围叁缺一不妥,也不跟李孟羲说,却自作准备了。
好在敌手是黄巾,万一敌军是甘宁之类的家伙,留一门让甘宁能随意出入,他甘宁领百骑出南门,绕城转个半圈,就到东门,趁夜一个百骑踹营,我军凉了!
【围叁缺一】乱用是取死之道!
此策若用,必须考虑时机。
这个时机,就是围叁缺一之法的要义所在。
那么,围叁缺一的适用时机,会是何时?不适用时机,又是何时?
李孟羲问关羽,关羽一时也答不详尽,于是便就地讨论起来。
毫无疑问,论不适合围叁缺一的时机,现在就不合适,现在留了一门,给了黄巾出城偷袭的便利。
想来,围叁缺一之策,应该适用在敌山穷水尽之时,而不应该一开始就围叁缺一。
敌军城内兵力强盛,并且战意高昂之时,死板的用围叁缺一战术,等于自找麻烦。
敌军有城可守,天然就有稳固的后方。而我军,营寨扎的再好,防御能力不可能比得过城池。
围叁门而留一门,敌军能从容趁夜偷袭我,我却不能偷袭敌军,此攻守易势也。
再者,敌就算山穷水尽,但此时,有敌军援军将至,也不能围叁缺一。
敌军援军至,没受阻拦,直接沿着没被围的那个方向鱼贯而入,大量生力军入城,直接让敌军起死回生。
于此时,围叁缺一,是愚蠢之策,应该全围,不让敌军两下汇合,且应围点打援。
想来想去,围叁缺一战术,适用的时机,只能是攻城战后半段,并且是敌军将败之时。
围叁缺一只能有锦上添花之效,而不能凭借此一法想克敌制胜。
李孟羲终于知道纸上谈兵,有多蠢了。
围叁缺一,的确是攻城战术,而且听着简单的不行,简明扼要,围叁缺一,围叁门,堵一门而已,可若是直接生硬照搬,反得反效。
李孟羲放心不下南门,尽管关羽说有防备,他还是要亲自去看一下。
主营在东门之外,李孟羲穿过东营,到东营以北,他看到,营寨北半部分,还真是如关羽所说,防备森严。
此处,缷空了的粮车一辆接一辆堵成了车阵,如同壁垒一般横亘于此,还有几百士卒持兵贯甲在此值守,其防守之森严,让人一看踏实。
李孟羲还瞅见了一队骑兵,骑兵们跨在马背上,刀枪在手,手握缰绳,一副待命模样。
可以想象的到,若黄巾骑兵真就从南门冲杀出来,会被早有准备的骑兵队立刻冲出截杀上去。
骑兵们都是备战状态,一旦有险,立刻就能反应过来,不至于还未骑上马,就被黄巾冲了过来,以致上马不及。
李孟羲不由抬头看了关羽一眼,关羽不声不响就做了如此安排,真是厉害。
关羽乃如今军中,最长于兵略之人,而不是他李孟羲。
李孟羲虽多有奇策,并且在飞速成长,但李孟羲自身短板依然不少。
东营无碍。
李孟羲复又去西门。
至西门,张飞刚好在。
张飞急性子,见李孟羲和关羽来,迫不及待问,“大哥,小孟,何时攻城啊?”
“不急,”关羽笑了,“器械正在打造,军士正在操练攻城战法,此时不攻,攻时必若雷霆。”
关羽说话间,李孟羲自穿过西营,至营寨南侧,到南边一看,果然,也有车阵,也有步军和骑兵队待命。
关羽的准备相当充足,东西两门,都有侧重防守,不至被黄巾所趁。
李孟羲巡视完一圈,回来,谓关羽曰,“走,关将军,我俩去南门一观。”
关羽欣然而从。
关羽牵来战马,李孟羲与关羽共乘一骑,战马颠颠的绕城半圈至南门外。南墙在望,城门紧闭,吊桥高起,城头上隐约可见,相比其他几个方向,南墙上人稀疏不少。看来黄巾把主要兵力全集中在了北东西叁门。
整个南侧城墙,一点动静也没有,看来,黄巾没有出城偷袭的打算。
此时,关羽又有教导。
关羽问,“羲儿,若守城是你,此时南门外无敌,你愿不愿领兵出而寻战?”
李孟羲刚弄清楚守城方也是可以出城反击的,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到,“如何不愿?我可派骑兵出城偷袭,纵不能成,骑兵速快,也可从容撤退。”
“嗯。”李孟羲的回答,关羽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遥望敌城,关羽幽然道,“若是关某,某却不愿轻出求战?为何?因不管偷营,还是袭扰,兵既出,岂能万备无虞?必有损折之可能。
既是守城,我守城兵力必然远少于敌军,我兵力珍稀也,不可轻涉险。
守城兵力出城寻战,纵是能胜,纵能以一换叁,亦亏输也。因何?兵法有云,十则攻城,敌既攻城,兵力十倍于我,我纵能以一换叁,我兵耗尽,他尚余兵力七成。
故而,若非可得大利之时,兵不出也。
舍坚城不守,反出而寻战,此下下策也!
城为何?城者,高可临下,绝拦四向,严实而无漏,横亘而断绝,城乃绝强之地利也!
有城不守,舍地利不用,大错。”
言罢,关羽面带浅笑,看向李孟羲。
李孟羲此时,又是深感受教,若有所思模样。
本来,按李孟羲所想。
敌军若是围叁缺一,我城中兵马尚足,那毫无疑问,无论如何,趁夜派骑兵从未被堵的那一门冲出去偷袭敌营,是必然要选的选择。
因为,和收益相比,风险不值一提。百骑出城,折损了就折损了,损失不大,可万一能有战果,轻则敌军炸营,重则敌军粮草被我焚毁,收益太大了。
本来李孟羲是这么想的。
可听关羽一说,李孟羲恍然明白,如果是守城,能少点损失,还是少点损失的好,守城兵力远不如攻城之敌,我损失一人,需杀敌十人才能拉平均势。
守城之时,“可博大利”的评断标准,已不是野战时的评判标准了,在野战之时,我一队骑兵出去偷敌军营寨,纵是不能让敌军炸营,去偷营的骑兵部队只要能有个一换叁的交换比,其实就对我军是正收益了。
因为,骑兵一换叁,人力损失已拉平了,除人力之外,我骑兵过去袭营,敌军满营兵马,一夜惊扰不得安息,其士气战力必然稍降。
故而,野战之时,我主动出战,无论如何,极大可能有正收益。
于守城之时,就不一样了。
守城之时兵力尤其珍贵,野战时,一骑换叁人,都有得赚,守城之时,一骑换十人,不一定划算。
因为万一骑兵损耗掉,待守城紧急,需要出城突袭敌军的时候,这时骑兵却没有了,直接造成守城失败。
五十骑足以担任一次出城突袭任务,那么,是为了夜袭敌军,想看看能不能占便宜,为了这一个不十分重要的目的,折损了五十名骑兵的好,还是克制住,尽量不为不重要的战略目的损耗不该损耗的兵力,尽可能保存住骑兵,哪个对?
当然是,尽可能把兵力用在最关键的时候合适。
越苟越好。守城最重要的是稳妥,而非奇功。
为了尽可能减少不该有的兵力损耗,甚至,明知敌军远道而来,兵马疲惫,夜里去袭营,战果应该不小。但,趁敌军营寨还未稳,人马疲惫,偷袭敌军,这并不是最关键的时机,甚至此时偷袭不偷袭敌军,于守城成败无太大关系,因此,此时也不是骑兵最应该出动的时候。
守城之军,何时出城寻战,可以有最大收益,可起到最关键作用?
答桉是,攻守正酣之时。
李孟羲早已弄清楚攻城战法,他深知,攻城一旦开始,便万不能停下,一旦停下,守军就有喘息整顿之机,停下就要从头再来,停则为添油战术。
故,守城一方出兵的时机就在这里。
敌军好不容易死了一堆人,终于把攻城梯挂满了城墙,死了许多人,终于尸体堆在了城墙上,越来越多的人踩着尸体踏足城墙,眼看,城头已经要失守。
这时,守城一方正是出兵之时。
若敌围叁缺一,此时,立刻派强力骑兵部队冲出城门,绕城一圈,一阵冲杀,立刻把敌军攻城部队,搅乱成一锅粥。
敌军生勐的攻城势头,一下被捏死。
然后,敌军好不容易在城头占据优势了,可骑兵冲来了,把后续攻城队冲的溃不成军。
城头登城士,失去后续支援,不一会儿就被杀光。
于是,本来岌岌可危的城头,立刻,危急顿解。
眼看城破,突然又回到起点,攻城一方的统帅,要气吐血了。
守城战,出城寻找的最佳时机,就是此时。
之所以用骑兵最好,因为骑兵机动能力强,能在敌人未反应过来之前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步兵不行,步兵从围叁缺一的那一门冲出来,慢腾腾的,敌军看到,立刻派人来堵截了,根本做不到绕城冲击一圈的壮举。
再者,骑兵机动能力强,出城冲击一阵,还能立刻再退回城去。步兵要是出去,就算能扰乱敌军,完成作战任务,却回不来了,出去就是被歼灭的命。
步兵不能出围叁缺一的那个缺的一门,可以出其他门——比如,敌军攻打东门,东城墙外,攻城梯搭了一架又一架,敌军乌泱泱的人顺着往上爬,眼看,敌军攻势正顺,此时,我精锐甲士集结东门后,突然推开城门,冲杀而出,城门左近的敌军一个不妨,被杀的溃不成军。
甲士从城门冲出之后,再往两边散开,沿着城墙根,再杀一通,立刻,把城门附近的攻城敌军全部杀散。
在敌军未反应过来之前,甲士立刻再退回城去。
此时,攻击节奏一下被打乱,除爬在梯子上进退不得的敌军攻城士以外,梯子下,所有敌军后继兵力全散了,敌军的攻城战果,瞬间清零。
敌军要是再想达同等攻城进度,必须再次付出大量人力伤亡,还有大量时间。
而我军,只是派甲士出门冲杀一阵而已,直接就让敌军攻势大为受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