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士与商 态度不一
足兵足食,且耕且战,是刘襄一直以来最根本的政策。
分田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杀人也好,赎买也好,谁阻拦分田,谁就是他不死不休的敌人。
倚仗着安平军的战力,这个政策推广到了幽、并、青、冀四州,成果还不错,现在拥有了大汉三分之一的耕地和四分之一的人口,成了实力最强的诸侯。
最让他高兴的是,因为二袁争斗而引起的战争,让南方诸侯还没反应过来,给了他足够的发育时间。
所以,他现在扮演袁术的盟友,正在跟袁绍对峙。
这个戏码唱的越久越好。
攻略徐州不是主要的目的,分裂河南诸侯才是。
你们越打,战争潜力越低,而我,会越来越强。
荀彧下去安排青州的民政了,主要的问题是秋收之后给琅琊郡的百姓分田,其次是向辽东移民,以及鼓励士族大户出钱,开拓朝鲜半岛。
若是拓荒的效果好,顺势就能渡过海峡,攻略日本,不,现在那地方叫虾夷,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部落的阶段,听说还有些部落是更原始的母系氏族,连半岛上的三韩部落都比他们强。
打进去没有什么难度,只看想不想和收益够不够出兵的消耗。
真的,以中军的战力,三千甲士就能横扫那里,一群不到肩膀高的小矮人,连炼铁都不会,难度就是地方太远,岛上又是地形崎岖,后勤补给的压力太大,还赚不回钱。
别惦记那边的金银矿,汉代的探矿技术,跟瞎猫碰死耗子似的,不定什么时候才能找得到呢,这期间的补给消耗,可是一笔大钱。
刘襄暂时不想冒那个险。
等造船技术再发达一些,航行技术再熟练一些,运送补给的成本再低一些,上面的金银矿产自然是他的。
且存在那里,短期内没人跟他抢。
假如开拓朝鲜的大族子弟,自发渡过海峡,占据了那里,建立了邦国什么的,那也无所谓,就当他们先帮自己搞基础建设了,水军发展起来以后,他们只有臣服一条路。
担心那些都没有用,自身强大才是硬道理。
就像他从来不担心那些去开拓半岛的家族,会不会变得尾大不掉一样,自身强大,他们便会服从,自身弱小,袁绍、曹操这些家伙可不是吃素的。
中原争雄是王者局,轮不到那些菜鸡参与其中。
刘襄将这些问题抛之脑后,开始批阅治下各地的呈文,诸葛瑾作为秘书郎协助处理政务,他前几天老老实实的前来应命,家中的田产换成了黄金,家人也搬来了开阳,准备观望一下形势,再决定搬家的事情。
诸葛亮也见过面了,今年虚岁十一,脸比他哥圆多了,有些婴儿肥,身形还没长开,一副眼高于顶的纨绔样子,完全看不出未来会成为那个身高八尺,姿容甚伟,多智近妖的蜀汉丞相。
还没经历过寄养在叔父家中,也没经历叔父兵败身死,他移居荆州,小小年纪便要周旋在南郡的士族之间,以稚嫩的肩膀扛起家中的生计。
史书记载诸葛亮好《梁甫吟》,这是一首齐风乐府诗,一个离家千里的小青年,吟唱家乡的乐府,这是表现志向吗?这明明是想家了。
这段苦难磨砺了他。
自己不会把未来的卧龙先生养废了吧?
唉!
管不了那么多,就算养废了也不能放走,我用不了也不能为别人所用。
他担心诸葛亮的成长,是因为诸葛玄来拜会了,琅琊在袁绍手中的时候,不好回来,毕竟身为敌对,太明目张胆就是逼着袁绍处理诸葛家了。
现在琅琊到了盟友手里,他终于忍不住回家来看看几个侄子的情况了。
对于刘襄的招揽,他婉转的拒绝了,所以,他要带几个年幼的侄子回家的事情,也被阻止了。
“汝南战乱,子瑜可是怪我?”
“有劳将军挂心,吾怎会怪罪。”诸葛瑾小心翼翼的回答。
与诸葛家的关系,难以亲近,诸葛瑾也不是真心辅佐,整理书籍,撰写文章等本职工作完成之后,一句话也不多说,一直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
自己就像个大反派,囚禁了人家的弟妹,逼迫他为自己工作一样。
真是的,在士人眼里,自己就那么可怕,那么不受待见的吗?
虽然他杀的世家大族之人有点多,但那些人都违反了大汉律法,是明正典刑的判罚之后,才开刀问斩的,都有取死之道,怨不得别人啊。
《最初进化》
好不知趣的琅琊诸葛氏,我的耐心有限,你们若是真聪明,就别耗尽我的耐性。
刘襄摇头叹息,想要诸葛亮辅佐的日子,遥遥无期啊,说不定这辈子也等不到那一天了。
“宣糜竺来见吧。”他准备见一见这个徐州大商。
糜竺很早就投帖求见了,可那时候琅琊未定,兵马调动频繁,后来又是犒赏三军,事务繁忙,就把他给忘了。
“东海糜竺,字子仲,拜见骠骑大将军。”
刘襄拱手回礼:“子仲请坐,不知所为何来?”
他当然知道人家为什么而来,水军南下东海沿岸,徐州商船大部分被劫掠,糜竺的船队损失惨重。
确实极其惨重,云帆营半数主力带着青州舰队,堵住了航道,徐州出来的人、船、货物全都没放过,颇有一种片帆不得出海的架势。
“将军讨伐不义,吾特来劳军,愿献上粮食三万石,黄金两千斤,以壮军威。只是东海有海盗出没,资财运不出来,还望将军能出兵接应一下。”
糜竺是实在没办法了,东海黄巾闹得很凶,他家在海边的朐县,能守住县城就不错了,陆路的交通根本无法打通,就靠着海路行商,现在海路也不通了,家族已经陷入困境。
坐吃山空可不行,他还养着那么多人手,等不得呀,必须尽快找到出路。
占据琅琊的刘骠骑就是他的出路,这位骠骑将军的正妻是中山甄氏的嫡女。
中山甄氏是河北的豪商,东海糜氏是河南的豪商,也差不到哪里去,他们能攀高枝,我也能!
投资诸侯,谁不会呀?
就是甄氏眼光准,刘骠骑还没发迹的时候,他们把握住了时机,不但资助钱粮,还结了姻亲,当真好手段。
“子仲高义,吾愧领了。东海黄巾猖獗,短期之内难以剿除,何不带着家人迁到北方居住,子仲有大才,可愿来我身边相助?吾可不是袁本初那种目盲眼瞎之辈,贤才当面却认不得。”
刘襄理解糜竺为什么称袁绍为不义之人,他曾经是陶谦的别驾从事,对于袁绍这种杀人夺地盘的,自然看不上。
主要是没宣布罪状,师出无名,确实遭人诟病。
汉末三国时期,虽然诸侯乱战,但也要讲究个名正言顺。
因为头上还有个皇帝呢,甭管皇帝有没有实权,他们名义上还是皇帝的臣子,当的是大汉的官。
大部分行为,还是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的。
主要是得让人觉得你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乱世之中,道德沦丧,大家缺乏安全感呀,内心之中更愿意跟着有规矩的人混。
毫无顾忌,想干嘛就干嘛的人,满足不了大部分人对于安全感的追求。
得到汉献帝的曹操,举着继承汉室大旗的刘备,团结江东士族的孙权,这三个势力,要么有大义,要么自己建立规矩,符合了乱世之中的主流需求,所以他们才能脱颖而出。
刘襄的思维有些发散,邀请糜竺也就是随口一说,来不来还真是无所谓。
他没有利用这个富商取徐州的意思,东海糜氏也没有这个能量。
糜竺闻言却是心中惊喜,这次拜访只想拉拉关系,投资诸侯可没那么容易,特别是刘骠骑已经羽翼丰满,想被重视,得付出极大的代价。
现在却直接被人看重,颇有一种被上位者认同的自豪感。
他沉吟片刻,决定趁机投身,站起身来,双手作揖,郑重的行礼一拜:“愿为主公效力。”
刘襄眨眨眼,这算纳头便拜吗?自己现在也有这种魅力了?
他高兴的起身扶住了糜竺的双手:“哈哈哈,得子仲相助,吾心中欢喜,君有大才,便如古之管相,定能助我平定乱世,还百姓太平。吾欲征辟汝为从事中郎,还望子仲屈就。”
被人比做管仲,糜竺极为高兴,朗声说道:“竺不才,愿效绵薄之力。”
糜竺这么干脆就投身效力,缓解了刘襄在招揽诸葛家的时候,所留下来的挫败感。
世家和商贾对自己的态度,还真是差别巨大,幸亏他不会把世家当做自己的根基。
诸葛亮,只是特例!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68read.cc。六八读书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68read.cc